分卷阅读36 (第1/2页)

他继续侃侃而谈道,“关中沃野千里,这两年虽有大旱,但有河渠灌溉田地,其实于民生影响并不大,不过是各地多少有些刁民,不愿按数缴纳罢了王上实乃宽仁之君,对那些庶民还是过于宽泛了即便如此,我大秦荥阳之粮仓积谷,依然粟比沧海之水,倒不必长他人志气,而灭我军威风,毕竟几位将军还在这里”

隗状忙向嬴政请罪道,“王上恕罪,昌平君误会了,老臣并无煽动军心之意啊”

王翦掀眼看了一眼昌平君,并不多言。

蒙武垂首想了想,昌平君之言倒也有道理,秦军便是现在就对六国多线作战,倒也不至于要为军粮担忧。

李斯心头却划过一道精光,王上待庶民太宽仁?不,他深谙商君之法要富国,就要收缴天下之财富与粮食积于国库,正因如此,秦军才成为列国粮草保障最充裕的军队。

正如神画之中,各地民夫追随反贼杀进咸阳之时,喊的是“诛杀暴秦”,而非“缅怀仁君”昌平君此时这番话语,是大有深意啊!

恰好,嬴政也是这么想的。

自那晚看过神画后,那些画面便反反复复在他脑中循环,仿佛在日夜提醒他:看,只要你再蹈覆辙,你的大秦依然会成为一个短命的后世笑话!

所以眼下的嬴政,不但打算将来舍李斯、而任韩非来设置国家法度,甚至还做好以后要对庶民们宽仁些的准备。

画中那场熊熊燃烧的火啊,它烧起那一刻,伴随着的,是逆贼们大声斥骂“暴秦终于亡了”的笑声。

可他如今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或许比画里的自己看得还要清楚——若仅凭六国余孽那帮乌合之众,又岂能将大秦基业摧毁于旦夕之间?

何为逆贼?无路可退之庶民也!

也正因为如此,一直坚信法家之术可以让大秦无比强大的嬴政,生平第一次无奈地意识到——这世间除了掌握君权与军权的诸侯,泱泱庶民亦可颠覆朝纲!

民意如潮水,顺时可撑起泱泱大国,逆时便可将国与君顷刻淹没。

如何才能顺民意?他想到的,是明赫那句“让利于民,让他们先度过这个寒冬”。

至少,要让他们活得下去。

于是,昌平君之言在此时的嬴政听来,似乎颇有几分怂恿他,变本加厉苛待庶民之意?

这个认知让嬴政很不满,虽然他眼中的昌平君性子随和、素来喜欢出言调侃同僚,此言恐怕也是无心之失

但就是在这一刻,他敏锐地对昌平君生出一丝稀薄的防备。

若他不是无心之失呢?顺着这条从未想过的思路想下去,嬴政难免多往更深的地方想了几分。

如此一来,他立刻就改了主意:煤之事想必瞒不住人,但知晓煤矿位置之人,只能是绝对可靠之人。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李斯,倒不是他高估了李斯的人性之光,而是他了解李斯的趋利之心。

当李斯从神迹预言中获知,秦国来日必一统中原那一刻起,他定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忠心地守护秦国、为助秦国摆脱二世而亡的命运、为排斥胡亥继位而努力,因为这样做才最符合他的利益。

这样一来,李斯岂会犯蠢舍弃前途不可限量的秦国,转而跑去给六国通风报信?

接下来,是蒙恬和其弟蒙毅,至少在神画之中,他们也至死未投向奸臣,一生忠于他和大秦

这样想着,他便平静听了半晌、大臣们关于“要不要现在就对赵国全面开战”的讨论,顺水推舟点头道,“言之有理,那便一切照旧,诸卿去忙吧。”

便挥挥手,让蒙恬收起了那幅巨大的舆图。

李斯跟着众人一同告退后,慢慢朝外走着,心中疑虑更深了,刚跨出殿门,便听蒙恬在身后道,“李廷尉请留步!王上特请您进殿,再议昨日之事。”

李斯急忙脱鞋重新迈进殿中,其余众人早习惯嬴政不时会单独留大臣议事,便目不斜视继续往丹墀外走。

待行至转角回廊处,见扶苏远远抱着明赫,念念有词朝这边走来,“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小九要跟阿兄一起好好学孝悌之道哦,万不可惹父王生气”

众人见状不免驻足,王翦抚须感慨道,“唉,自楚夫人去后,长公子已许久不曾这般高兴过了。”

蒙武等人亦唏嘘不已,此事也让他们隐隐感知到一个信号:王上此番破天荒认下九公子,并对他百般恩宠,实则是在群臣面前,彰显对长公子的重视。

这几年来,随着吕不韦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