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3 (第1/2页)

古未见之万世功勋也!王上之功绩,不啻于上古大神创世之功,是以,除了‘皇帝’二字,王上尊号还担得起一个‘始’字,臣以为,王上登基之尊号,当称为‘始皇帝’!”(2)

神画之中,王上的尊号正是“始皇帝”三字,李斯此番受托于君,是万不敢让三字少一字的,自然要竭力说服群臣。

韩非闻言登时眼睛一亮,始皇帝?通古兄真乃奇人也!

吾有旷世明君一人,此尊号若吾王担不得,世间又有何人担得?

他立刻笑着第一个附和了李斯之言,王绾急忙悄悄瞥了一眼君王含笑的面容,立马跟着附和了起来。

大臣们虽暗骂李斯马屁功夫之高明更甚韩非,却又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跟着赞美起来,说起来,列国诸侯之中,唯有他们的大秦王上得了仙人垂青襄助,岂非正应了这“始”字?

暗藏着心思的齐儒们,显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找了诸如“称皇帝有非议上古明君之嫌”、“称始皇帝太过狂妄,有悖逆天道之嫌”等由头,极力劝谏秦王嬴政不可以此为尊号。

但秦人向来是有些反骨在身上的,秦国大臣更如此,他们可以自己悄悄嘀咕这尊号着实有些大,却不能接受旁人如此说——这话从旁人口中说来,岂非暗有诅咒之意?齐国竖子!

于是,以韩非李斯王绾冯去疾为首的秦国文臣们,当场便带着百官,跟齐儒们引经据典吵了起来,最后,当然是秦臣吵嬴了。

谁让齐儒只擅儒家之道,而秦臣却能从儒法道等诸家角度,辩驳并力证,秦王,乃是天道选定的超越三皇五帝之天子呢?

正襟危坐于殿上的嬴政,隔岸观火听了一番众人的争执后,终于开口下了定论,

“帝王之典,皆承于天,天道助寡人为始皇帝乎,岂非甚好?寡人受命于天,兴兵诛暴平风波,宾九州而制六合,五百年来四海重现朗朗乾坤,岂非由寡人而始乎?始皇帝,甚好!”

如此一来,齐儒只得悻悻败下阵来,尊号便这般定了下来。

接下来,众人议完君王之命为“制”,君王之令为“诏”后,对君王之尊称为“陛下”后,又开始议君王专属之自称。

在君权至高无上的古代,君王自然不会与芸芸众生共用一个自称。

在商朝时,君王自称“予一人”,“寡人”正是周朝君王创建的自称,而眼下“寡人”这一自称早被列国诸侯用滥,按时下新朝天子之礼,亦是要改一改的。

嬴政否定了众人提议的“孤”、“墀”、“不谷”、“余”等自称,表示要用“朕”为自称,却再次遭到齐儒的激烈反对。

朕,在这时期是列国平民通用的自称之一,他们认为秦王之尊号既已是人世之无极,便不可用如此卑贱之自称,以免亵渎了“始皇帝”这尊号。

这一回,大部分秦臣也有同样的顾忌,古来无论君主自称“寡人”或是称“王”者,虽然也有自谦之意,但皆是有别于庶民之自称,这“朕”字,着实有些配不上王上。

但从神画中,知晓王上确会自称为“朕”的李斯,急忙对同僚们解释道,“老夫倒以为,王上君临天下而手握四海,开创大秦霸业之赫赫威仪在此,纵便以‘朕’为自称,亦绝不会减损王上半分君威,反倒能为这‘朕’字提升规制,来日,万世君王皆因王上之创举,而尽数效仿而作‘朕’亦未可知”

他哪里知晓,自己这胡乱掰扯之言,后来竟成了真。

在史书中,后世非但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尊号,以“皇帝”为历代帝王尊号,还继承了他开创的“朕”之称呼,这个因秦始皇而逆袭的幸运字,从此成了帝王们的自称专用字。

后世君臣们一边骂着秦始皇是暴虐之君,一边却心照不宣地默认:除了被秦始皇亲自用过的“朕”字,还有哪个字,出口便有这等扑面而来的气吞山河之威力呢?世间威风的字固然还有千千万,但又如果能跟秦始皇用的相提并论?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嬴政选“朕”这个字为自称,是因为在秦篆之中,这个字的左边是“舟”,代表君王之力,右边则是“灷”,他将之称作百姓之力——若君王不善待百姓,原本会推舟而行之水,便会化为焚舟之星星野火。

为君者,定当时时以此自省。

秦王政二十年,四月末,一场史无前例盛大的登基大典如约而至,秦国各地四品以上文武长官,皆将手头政务暂且交与下属,从四面八方赶赴咸阳而来,连戍边的李牧与蒙恬,在判定匈奴东胡绝不敢趁机送人头后,亦在安排好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