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8 (第1/2页)

准平齐物制,即平衡米粮油煤等民生物资市价,朝廷在允许商人盈利的同时,又限制收购价与卖出价的波动上下限;

常平仓,即朝廷在丰年粮贱时,大量从百姓手中平价购入粮食储备,以免粮贱伤农;而在灾年歉收粮价暴涨时,再将这些粮食平价放入市场,打压私营商贩趁火打劫的高价粮;

至于义仓,却是君王自己想出来的:从朝廷每年收取的税赋中,取出三十分之一的粮食,放入各地郡县与乡闾粮仓为备用粮。

若遇洪旱蝗各种天灾之年,该地郡县长官只需将灾情上报后,便可立即下令各处开仓济民,无须等待咸阳应允之诏令,官员们只须在事后,与朝廷派出的审核官吏核账核粮便可。

如此一来,突发灾情之地,便能第一时间获得救济粮食,再不会出现六国只救灾不救民的情况,也不会因朝廷拨付粮食层层审批与路途遥远之故,让本该及时得到救助的灾民饿死于道。

秦国新法虽删减了许多酷刑与轻罪重罚之律,却仍秉承着“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的法治原则,对官员贪墨贿赂等处罚仍是极重的,而纵便是嬴政与韩非,亦是赞同对重犯施以“株连”之震慑的。

这意味着,若郡县官员贪墨偷拿义仓之粮,其家人性命前程皆会遭受牵连,可不仅仅是他本人受罚。

同时,朝廷每年还会派出巡查官吏核实粮食,百姓亦可向上级官府或巡查官吏,揭发对方贪墨粮食之事。

当君王这道诏令以快马传至各地,听完里正宣读的百姓们,不由纷纷跪下含泪高呼“陛下万年无极”

他们虽不大能听懂,准平齐物制与常平仓究竟是何意,但每一个老百姓都听懂了:义仓,是陛下专为他们设置的救命粮仓!

千百年来,哪一国哪一君会如此重视庶民、将庶民性命放在心上的?唯有始皇帝陛下!

这般好的陛下,他们岂能不真心实意地渴盼他长寿万年?

而咸阳宫中看着善意值迅猛狂飙的明赫,也忍不住高兴地感叹道,“我没记错的话,要到隋朝或者宋朝才会出现义仓,大秦现在就有啦!我父皇观念真的好超前啊”

他只不过趁着扮做老神仙的机会,不时提醒几句民心的重要性,父皇就能自发地积极施行各种仁政,这样的君王,竟然被史书称作“暴君”?

系统笑着打断了他的话,“宿主,你记错了!史书上的义仓,虽然最早确实是在隋朝时期创立的,但不管是隋朝还是唐宋明清的义仓,跟大秦的义仓都不一样我认为秦始皇设立这个义仓,才是真正的义仓!”

明赫疑惑挠头道,“这还有真假之分?义仓不都是开仓救民的免费粮仓吗?”

系统掏出一张试题递给他,解释道,“不是的哦宿主,他们的义仓都是在秋收时,强制从百姓留下的口粮里,再多收十分之一或者或者几斗,然后统一放到州县的官府粮仓里,储存起来等灾年备用”(2)

明赫猛地瞪大了眼睛,举着试题不敢置信道,“什么!朝百姓加收粮食来备用灾年?这也好意思叫义仓?他们可真会给自己贴金呢!”

系统跳上他的手臂,伸出毛茸茸的猫爪指着几行字道,

“是的,那些根本不是朝廷自掏腰包建的义仓,说得好听,实际上相当于加征了一成以上的税收古代老百姓本就吃不饱,灾年不一定能遇上,每年的义仓粮食却必须要缴纳”

“而且等真的到了灾年,早饿得前胸贴后背的老百姓,还得走上十天半月前往州县等待开仓救济,很多人都饿死在了半路上更惨的是,有些官员为了炫耀筹集的义仓粮食多,到了灾年根本不肯发放粮食,或是早将粮食挪用了,老百姓们的救命粮食交到他们手上,想吃上几粒却是千难万难”

明赫紧紧皱着小眉头,一目十行看完这张试题上的材料,气得双手都有些微微发抖,

“他们担心老百姓胡乱挥霍自家粮食、到了灾年活不下去,就凭空建出一堆粮仓,用收来的粮食支付管理、维护、运输成本?真是‘爱民如子’的好君好官啊!”

是的,材料上清清楚楚写着:到了两宋时期,朝廷已经开始明目张胆挪用百姓“寄存”的备用灾粮,权臣蔡京曾下令将各路义仓粮食,收缴七成进汴京城中,而南宋时期,各地义仓被挪作军粮之事更是层出不穷(3)

明赫看着这张材料,只觉得上面写满了“吃人”二字,郁闷地摇头道,“别的不说,这宋朝可是封建王朝里经济最强的朝代,也是官员俸禄最高的朝代,可他们依然不知足地盯着最底层的百姓吸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