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似地滑到一侧。

李小龙摒弃咏春拳的打法,他已不再顾忌与最后一名对手缠打酣战。他学过多种拳术,将其中的长处融进咏春拳,而从未在正式搏斗中采用过。他想试试整套招数的实战效果。

李小龙跟对手若即若离,似缠非缠,将柔拳之术悉数施展。柔拳以化解见长,在“消”之时,趁机击打对方的要穴。李小龙未学过“点穴术”,他更祟尚外功,他所处的环境及他的性格,使他难以静下心来修炼内功。

李小龙想测试一下自身的敏捷,他连连从对手的掌网下滑掉。但他不喜欢这种打法,他缺乏这种耐性。

李小龙又分别使出其他拳派的招数。他常常给对方逼死,危急之中不得不另换招式解救。

这次比武后,李小龙曾长久反思。他认为独精一门、死守一门的做法是极其荒谬的,即使是很实用的咏春拳也不值得固守。这对他日后完善截拳道大有益处。截拳道不是具体的招数,而是哲学化的战术。它集东方各派武学之大成,不属于任何一派,又可以是任何一派。

李小龙跟第三名对手对拆了十几分钟,险象环生,扣人心弦。两人的体力都消耗甚大,气喘吁吁,浑身是汗。众人皆看得目瞪口呆,不知李小龙在耍何种把戏。

对手倚仗体魄健壮,攻势不减。李小龙喝道:“你还要打多久?”话音末落,对手就砰声倒在李小龙的重拳之下。李小龙出招之快,如闪电惊雷。

每一次比武,结果都是给他蒙上一层耀眼且神秘的色彩。美国的武术界流传着不少他的传奇。“李小龙是不可战胜的”之传说,深深刺伤了一些武师的自尊,从而激起更多的武师向李小龙挑战——力图粉碎那句神话。

李小龙深深感悟到“树大招风”这句中国古老训条。但他乐意接受挑战,因为只有实战,方可证实他的截拳道是否适宜实战。结果总是李小龙稳操胜券。他大言不惭地认为,他的截掌道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武道。他自信自己是当今世界功夫第一人。

李小龙态度的彻底变化,是1970年他养伤期间。在此之前,他对比武已开始厌倦,不想周而复始地以拳脚再一次证实自己的功夫及武道。确然,他对能与一等一的高手交战,仍兴趣盎然。只是那时的美国武术界,跟他势均力敌的对手委实太少。

李小龙背部严重受伤。是在一次练功中用力过猛造成的。筋脉相连,使得他的手脚都不可伸展自如,他不得不按照医生的嘱咐躺在床上养伤。医生告诉他:你休想以后再去搬弄拳脚。

李小龙足足在床上躺了6个月,这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医生的话使他沮丧无比,躺着的滋味使他度日如年。李小龙后来回忆说:“我整天呆在房间里,凝视着四周的墙。武术是我唯一懂的东西,我不知将来如何是好!”

车小龙开始沉浸在哲学和武学的海洋里,他的思维进入新的境界,火花不断,有时睡梦中也会被突如其来的灵感弄醒。他不停地看书,不停地书写——把他的种种心得记录下来。他原想花1年时间写出一部武道著作,后因事务繁忙又不得不辍止。直到去逝后。他的朋友才将他这些语录体的笔记整理成书出版。

当时莲达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柱,莲达总是入其心扉地关心他、激励他。他养伤6个月,便毅然将医嘱弃之一边,在莲达的陪同下,慢慢地练功,渐渐恢复往日的身手,也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但李小龙的观念却有很大的嬗变。不是迫不得已,他绝不会接受对手的挑战。他和往昔一样赢得很轻松,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李小龙说:“很多朋友都关怀我的过去,其实,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譬如我曾在美国的国际性拳击赛中,击败了曾经取胜的选手。然而,这是我还未深入哲学领域时做下的傻事,那时候,确因此使我成为武术界的‘强手’,但这到底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是匹夫之勇而已,也是侥幸的‘胜利’。因为,中国有一句老话:”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这是每一位拳师授徒时,总会以这句话作为对弟子的赠言。“

那时不少武师曾以言语激李小龙向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挑战。阿里是李小龙最佩服的美国职业拳手,阿里叱咤世界拳坛,保持不败的纪录。阿里的每一次拳王卫冕战,李小龙必收看不可。

李小龙是这样回答武师的:“我为什么要向阿里挑战?这就象拿笔的人,不可跟操刀的人在一起比文才和武功的高低一样。”

李小龙的回答,自然遭到好滋事武师的嘘声。李小龙说:“按职业拳击的规则,我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