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文人底蕴 (第1/2页)

开封云良阁。

杨元奇收到太原的消息,临安杨家和秦州茶马司有交易往来,具体情况还在核实。陈氏已经修书到临安,临安会把情况直接反馈给开封,要杨元奇在开封自作准备。

杨元奇、陈妙常和李师师默然无语。

陈妙常轻声安慰说道:“太原和临安毕竟是两个杨家,现在得确切知道临安涉入有多深?”

杨元奇道:“不会太深,临安茶叶在潘杨杂货的出货并未减少。现在我很想知道的是这笔交易的时间。”

李师师说:“你觉得是有人做局,那流言传播和沟通临安杨家的人是同一些人?”

杨元奇道:“其实要查实已是很难,潘岳丈折子动了太多人的银子。这种流言一传开,任何利益相关的人都能随手添把火。”这才是杨元奇最大的担忧,一旦涉及庞大利益,任何事情都会有人做。潘易岭动了这块奶酪,就得直面利益相关者的反扑。

杨元奇拿起潘易岭的折子,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他承认因为新旧党争,他对现在整个士大夫集团并无多少好感,但这个折子怎么都是一个几十年寒窗苦读的人,对为民请命最直白的表达。大宋朝百年来善待文人,这是它的底蕴。

杨元奇这一路行来已是见过很多人,他不得不承认大宋的底色到现在为止,真的还在,这种底色的确来自于整个士大夫集团,也许在朝堂呆久了很多人会变色,权利本身就是一个怪物,吞噬着所有意志不坚定的人。但这个集团本身在不断地造血,无数后来者怀揣着理想崛起于这个集团,或许太多的人走不远,但每一步都在改进这个社会。

杨元奇这次读潘易岭的折子,没有把他当岳丈,跳出这个桎梏,他能看到的更多。潘易岭很多建议基于自身家族商业的原因,尝试将茶马司的监管和商业运营彻底脱开,同时隐约有把茶马司置身于守护茶业的责任,这个茶业涉及的更多的是遍布大江南北的茶农。一旦信息足够透明公开,他们也会是很大的得利者,总会有一些不怕死的官员明白这个道理,守着一些底线。

杨元奇突然明白为什么折子风波这么大,朝堂始终没有公开讨论这个折子。就折子本身而言,那些精于治政的老油条们看得明白它涵盖的份量。这个折子总有一天会流传出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太多的读书人对于“名”这个字看重,没有人想在百年后被人拿出来定个“奸”字。

杨元奇突然不怎么担心潘易岭,对于一个四十岁才走到这步的官员,他在写下这个折子的时候,或许压根就没想自己会如何,他只是做了一件他认为需要做的事而已。

杨元奇觉得还得感激这个流言,这会让这件事传得更广,一旦大宋朝基层官员都知道这件事,太多文人墨客会记住这个人,甚至潘易岭真为这事遭殃,这不过是给他更大的名望。

杨元奇突然哈哈大笑,这让李师师和陈妙常有点莫名其妙。

杨元奇说道:“潘岳丈是明白人也好,是纯粹的人也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我却是清楚他不过想做点职位上能做的事,他压根就没在意这个官位。一个认真做事的人,这个大宋朝容不容得下他,不是我一个小子能干涉的。来……你们好好陪我喝酒。遣人送上一壶最好的美酒去秦州,给我岳丈好好尝尝。就说小子敬老头子一杯!”

李师师有些疑惑的问:“临安那边你不定个章程?要是的确存在一笔交易,我们是不是要想点办法,总不要影响到潘家。”

杨元奇大声道:“不用!我母亲既然写信过去,那临安后续就不会继续涉入。至于前面有没有?我们不用管。有就有,怎么了!有人爱查就查去。”

……

贾详最近很迷惑,杨元奇那个小子怎么还在歌舞升平,他连去顔楼都多了几次,有次听说还是李师师陪着他看节目。难道流言没传到他那里?不该啊,顔楼他可是有意放出风声了啊。

特别贾详收到皇城司有人报,临安杨家有笔不大不小的茶叶运至秦州相关收购商,价格还有点略高。贾详觉得杨家是得罪人太多了,这事真不是他安排的,他只是传点流言让杨家难受。他太清楚茶马司这趟水有多深了。

贾详只能认为官员嘛,不都是狡兔三窟。看来杨家是杨家,潘家是潘家。要把潘易岭的折子和临安交易扯在一起有点难,这个律法上一定不会支持。不过他又迷惑,文官们不是最邀名么?这流言传着可会否决潘易岭的折子的根本目的啊。他是哪里没考虑到呢,这不应该是文官最担忧的东西么!

贾详不清楚这事要是暗地里传,传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