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梁乞埔的战略 (第1/2页)

定边军正在如火如荼的训练操演,陕西边境大宋一边呈现一种相对奇怪的态势。定边军所在环庆路似乎并没有受和谈影响,整路禁军厢军都还是备战状态。其他几路则松懈得多,有些甚至没有大规模的集结。这可是秋收季了。

环庆路经略使章楶命令整路积极备战后也没了动静,这个时候的章楶也很困惑,到了他这个年纪,对于事情一旦有了判断,是很难动摇的。但现在反馈的消息还是佐证环庆路面对的西夏军司兵力收缩,甚至有一部擒生军也在往北回撤。准确的说,陕西各路北面西夏各州都有回收情况,这也是各路放下心有所松懈的根本原因。

章楶就是不安,他有点分不清这是他的战场直觉,还是因为统兵时间不长导致的不镇定。

章楶实在不相信一个和谈就能让宋夏止战,起码不应该这么顺利。战争又不是儿戏,哪怕退出战场不也得磕磕碰碰。难道就是因为太顺利了?

……

毛乌素沙漠,这里还不是漫漫沙地,但沙地化倾向非常明显,已经不适合耕种,这块地对于宋夏都有点鸡肋。这块地东面就是府州麟州丰州,西面是漫漫沙地大漠,这里人迹罕见。大宋不会想着西出建寨子,一是地沙化倾向严重,二是这里与大宋内部联系只能通过府州那条小路,不过加深经济负担。三是推出去不过面临西夏北西南三面包夹。西夏则是没有能力改变这里的环境,不远的阴山南是水草肥美之地,没有部族会想来这里,这里更养不活人。要来这里放牧也得解决大宋丰府麟三州才能安稳。

今天毛乌素却非常的不平静,一支庞大的西夏军队正在有序的从西往东越过这里,这是西夏的一场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策划统领的人就是西夏国相梁乞埔。

梁乞埔是西夏对和谈最持反对态度的人,作为梁氏集团的核心人员,他实际掌控着军权。和谈成议,他会受到最大的冲击。

当宋夏和谈要求西夏兵力后撤时候,梁乞埔就受到西夏国内极大的压力,甚至包括了梁太后,西夏中央禁卫军后撤让宋夏边境紧绷的态势有所缓和,他意外发现这是一个好机会,通过迷惑宋朝取得战略先手的好机会。

大宋陕西各路中,鄜延路、环庆路、熙河路和泾原路是由东向西排开的,在地图是一条横线,这其实是宋夏冲突最多的主战场。河东路丰府麟三州则是最东边的一条竖线,南北排开。

梁乞埔从整个东西线调兵往北回撤,给宋朝呈现一个息兵的状态,事实上他把从东西线抽调后撤的兵力在后方北部集结,然后从西往东越过毛乌素沙地攻击宋朝丰府麟三州。

这十多年这三州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加上现在整个战线趋于缓和,梁乞埔不觉得他们会有准备,战事顺利他能攻陷这三州,这就不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这能改变西夏东面的战略态势,只要守住府州那个口子,就能将东线侧翼隔绝于宋夏战争之外。西夏东边最重要的点夏州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侧翼,可以安下心来聚集重兵南下攻宋鄜延路。

以往战事中,鄜延路受到攻击,其右侧环庆路能左移增援,永兴军路和河东路太原府这些重镇也能北上增援。更为重要的是,西夏银州东面还有河东路丰府麟三州,他们是随时可以从东边冲过来攻击银州,威胁夏州。这才是夏州所在军司最大的隐患,任何时候,它不得不留重兵守银州。

东西线上西夏盐州、宥州、洪州这些州抽调兵力回撤,同时他们也在加强城防,这是上一次定边军北出给西夏造成的后续影响,梁乞埔他必须预备好大宋再来一次北出攻其不备的战术。

可以这么想象,宋夏陕西态势是两条平行线对峙,平行线的上面一条为西夏,下面一条是大宋。然而这条平行线最右边尽头,还有一条垂直于平行线的竖线,这条线是可以整个往左倒压到平行线上的,这条线就是丰麟府三州,这条竖线不长,但对于上方这条平行线来说,就是如鲠在喉。现在上方西夏这条平行线的做法是加强平行线右边这个点,让这个点(夏州银州等地)变得厚实,阻挡住竖线压过来,这就牵扯了西夏太多兵力。

梁乞埔甚至没有去考虑秋收的时间,对比抢的那点粮食,和谈的时间点更重要,他也需要宋夏和谈取得成果,这样宋廷才更加会松懈,那个时候是他发起攻击最好的时机。

梁乞埔现在考虑的是要攻击丰府麟三州的哪个点,要想一鼓而下就得集结重兵。梁乞埔首先排除丰州,那里在最北,没有意义。最好是府州,如果拿下府州,实际丰麟两州也就落在西夏口袋上。吕梁山将三州隔在河东路的西边,最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