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分别 (第1/2页)

江陵。

苏轼和王朝云没想到王闰之的病情会如此转变,也是有些慌。朝廷派来了催促苏轼的官员也到了江陵,来的是高俅,这或许是朝堂最后的一点温情。

高俅和杨元奇相对无言。

高俅说道:“苏辙大人想办法让我过来的。”

杨元奇问:“你也去岭南么?”

高俅道:“不用,催促就好,没有时间限制,只是尽快。”

这种模糊期限换做以往还行,现在却不是好事。朝堂一直有人,那苏轼早点晚点到都不会有问题。朝堂没有人呢?那时间就是别人来论了,这都能扯上怨望。或许这个时候的苏辙,认为他还能在一些小事上护着他老哥吧。

杨元奇说:“王夫人的病就请高大人复命时候多提一嘴吧。”

高俅苦笑:“我会在奏折上详述的。至于有没有用……”风向在变,大家都能看清,又有几个新党人员回京,进的恰恰是一谏一台。

杨元奇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历史轨迹没有一点变动,那些人那些事正滚滚而来。

高俅叹道:“刚才苏学士在,我不好直言。你这一趟不该来啊,我走前,孟公子和顔楼白掌柜找过我,监察御史张商英和董敦逸知道了此事,听说对此非常不满,认为你因私忘公。”

杨元奇看了看房间:“还好我来了!”

高俅沉默不语,是啊,还好他来了。高俅认真的说:“我建议在江陵多呆几天,关于这里的情况我会向朝廷详述。其他的……保重!”

杨元奇感激的看着高俅,仗义每多屠狗辈啊。高俅的差使是来催促苏轼尽快去新州的,他这么说其实担了干系。

“保重!”

杨元奇和高俅相互一礼,高俅进去向苏轼和王夫人辞别。

……

张小娘出来对杨元奇说:“王夫人不能去了,不说那边气候,这一路颠簸也能要了她的命。”张小娘有些后悔,在开封她应该强硬一些,她对于王闰之出行那会子就非常担忧。

杨元奇心里挣扎得很,江陵不可能久呆,苏家子弟这个时候贬到各处,落脚的地方都没确定。难道要王闰之回蜀中?也不是好主意,这时候逆流而上所耗时间一样太久。

苏轼这时候喊杨元奇几个进来。

苏轼问:“高俅高大人离开,他什么都没说。不过我懂,他是有职责在身吧?”

杨元奇知道这事瞒不过:“高大人是来催促先生上路的。”

苏轼嘿嘿笑。

王闰之道:“我们明天出发吧,能和夫君一起同游长江,妾身无怨。”

杨元奇、王朝云和张小娘脸色都变了。

王朝阳急道:“夫人!”

苏轼问张小娘:“她病究竟如何,不用瞒着什么?”

张小娘道:“病情还是以前那个,和原来一样慢慢用药就是,但实在不宜远行,那样太耗元气和精神,夫人需要静养。医师能治病不能救命,能救夫人的是自己,夫人必须集中所有精力对抗自己的病。”王闰之的病反复本来就有忧心苏轼的原因。

王闰之说:“夫君,生死有命,你不是从来就这么说?这一程我和你在一起就不怕!”

苏轼如何敢应,如何能应。生死有命,那是对自己说的,不是对亲人。

杨元奇下决心的说:“先生,我让师师在江陵呆几天,然后陪着夫人回开封吧。”岭南之旅谁都不敢保证会不会出问题,张小娘最好跟着一起,杨元奇能想到的只有李师师。

苏轼和王朝云:“……”

王闰之固执的说:“我不用的……”

杨元奇道:“夫人,要是你真的有事情,先生和朝云夫人又如何心安,心不安怎么撑过那片恶土。夫人,为先生计,你都得回去,而且得好好的活着。要不,他们也没有了念想。”

张小娘也赶紧说:“夫人想想他们,也得先把病养好,来日方长呀!”

……

李师师哭丧着脸抽泣的说:“相公,我只能送王夫人回去吗?”

杨元奇抱着她抚了抚她的背让她顺口气:“那就只能张小娘,你也不想她回去吧。”李师师郁闷在于去岭南张小娘明显更合适,真是水土不服,好歹有个医术精湛的人在身边。当然还有一个白鹭,只是白鹭在照顾起居方面怎么说都最好跟着杨元奇,这也涉及一些伦理,白鹭的妾室在杨家认,外人看着更是通房丫头,她毕竟还不好称如夫人。

旁边李清照呜呜的说:“我不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