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号外-2 (第1/2页)

号外2如上篇,与小说本身关系不大。

小编写到这里,其实很多想法都已变化,甚至可以说原来的大纲已经毫无用处。只能自己边写边重新折腾。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翻的宋书越多,发现前面很多地方错误就越多。小编只能安慰自己,这不过是小说。

写这部书之前,小编从知网下了五六十本与宋相关的论文,根本看不下去,太枯燥,哈哈。不过不得不说专家这个词还是应该带褒义,因为写到相关内容去翻着找点东西看,还是有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就是看点大事件。对于宋的理解专家还是有独到的地方。

以前小编对宋不算特别感兴趣,从小说第一篇章就能看出,那一篇做些改动放在哪个朝代都可以,实际最初也是想写明的。后来翻着翻着还是确定想写宋,觉得对于皇族士子平民百姓那都是一个相对宽容的时代,真正最没地位的是武人,没办法,五代十国武人把自己的名声搞残了。

小编把主角定位杨家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靖康之耻,那就是一段不忍细读的历史。几次小编都看不下去,想把电脑都砸了,皇族和士子真把自己的脸面全丢尽。各类史书或多或少把事情往两帝身上丢,其实从皇族到政事堂这些大臣,全拉出去砍了都没错。倒是武人,让人看到最后的呐喊,只是那个时候武人再如何,也轮不到他们决定事情。

翻看北宋最后亡国那段历史记载,实在不知道还能说什么,那种愤懑之情充斥胸膛。也正是那个时候起,小编不再想着维护宋的统治,最开始想着宋政治斗争不像其他朝代,相对没那么多血,宋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又曾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有过高峰,总想着能依托宋,弥补上现代人对其疆域最大的不平。宋军事上孱弱,其他方面相对还是可以的,定位在将门就是如此,想在文人时代发挥点作用,补上军事这环。

本来就是小说爽文,那就自己想怎么想怎么来。而且从当时的局面来说,战争发展也蛮好写,毕竟辽金夏还有后面的蒙古都是那个时代的,还有西域那片广阔的领土。

关于西军。

最后小说改名《铁血西军》这是点击率的原因,这个点击率最多。但认真想又感觉名字概括不够,西军是这本小说还重要的一个方面,极其重要,但既然最后主角要踏上自己的征程,总感觉名字小了点,暂时就这样把。

西军最后的覆灭有其本身的原因,外部原因更多,是一群蠢人把这支队伍推上了陌路,当然当时西军战力下滑严重,崛起的女真又在上升阶段,失败有一定的客观性,假以时日,没有女真我觉得西军也会慢慢被腐化,这是避免不来的。

西军应对崛起的女真,还真是历史的垂怜,因为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完全褪色,应该说死的算悲壮,无愧军人。所以后来南宋建立,立鼎的部队几乎均出自从废墟中重新站立的西军,除去最彪悍的那位岳爷爷。其他南宋中兴四将中的三位,另外吴家(守蜀中)那两位,都能说西军出身,其军队很多就是集西军残部而组。

岳爷爷在西军服过役,但他的部队硬是把西军拉扯上有些牵强。更应该说他因为西军经历,对治军有更好领悟。他的军队本质还是自己重新拉扯出来的。这也是最后他得死,因为他真的没看懂宋朝当时的政治,他的经历在于他得到了赵构所有的信任,但他不懂这些信任是有前置条件的,在西军中真正成长的其他武将最后都懂,而他真的不懂。他真的活得非常纯粹。其实和战和关系都不大,大宋官家和朝堂文臣从来不允许武将有影响政局的能力。后面小说会慢慢写出那一段,一样的撕心裂肺,让人概叹。

岳爷爷最后去临安都是在表忠心,他却没搞明白,在官家和很多大臣眼中,忠心从来不需要表,你做了就是,他过于纯粹。当然,最后他用死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带上了另外两个有可能掌控岳家军的人),所以事后孝宗一定得给他平反。

关于岳爷爷这段,内心其实有腹稿,还是想尽量贴合那段政治,不过把人物提前一点。就是不清楚以后写多了会如何变。所谓大纲,我发现用处真不大。

……

关于女子,和最初想的几个女子变化蛮大,哈哈。

起码,梁红玉应该不会和主角拉上关系。潘金莲、李师师、李清照最开始就有想法。扈三娘这个角色最初是想给梁红玉的,不过她的出身也是青楼,怎么看怎么和李师师有些重合,后来才想起了扈三娘。

但是,女性角色都不算非常出彩,越到后面越是如此。毕竟有些种马后宫,要把角色性格成长分配到各个女子身上,每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