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二、寻到蛛丝马迹 (第1/2页)

好书推荐: 物限 无状仙门

别人不知道丹药是沈无求炼制的,却瞒不过一起在山上住的秦樟。他可是亲眼看见阿武给大少爷送来了一袋子草药,还有最近几天,从如意居飘出来的浓浓中药味。

九月十八,沈锯父子俩带着林浩然,由阿武驾车,进城送货。由于赶时间,他们天不亮就出发了,车前挂上了两盏琉璃马灯,倒也能够赶路。

路过上邕县城时,城门还没开,一行人只好到周圩镇时才歇脚。在周圩吃早餐,买一些干粮后继续启程。

一个多月过去了,黎县令的手下和火神宗之人仍未找到沈家父子。这日中午,火神宗两名弟子来到周圩,他们一行十人,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排查了山神庙附近柳林镇与柳湾镇的大小村庄,也没找到沈家父子。

于是他们兵分四路,往四个方向继续寻找。有一队人往相州方向,而这两人往上邕县方向寻找。

来到周圩时,两人又累又饿,找了一个米粉摊,点了两份鲜肉汤粉。正吃着粉,看到一个屠夫来给摊主送肉。

那摊主对屠夫道:“阿彪,你见着沈小郎没,他可真是好人啊!今日一早,他们父子带着两个下人,来到我这吃早餐。沈小郎听见我那婆娘咳嗽,他皱着眉头说‘病人不应该在饮食摊上干活,会把病传染给客人的。’

刚开始我以为他是故意找茬的,后来他还叮嘱我婆娘在家要尽量避免与家里体弱的人接触,我正想骂人呢,我婆娘拉住我。

她偷偷对我说:‘你整天不在家,没注意到,咱娘最先得的咳嗽,我服侍她几日,就过了病气,唉,我也是没注意,又常常帮忙照看咱大孙子,昨天他也开始咳嗽了。’

我一惊,立刻求沈小郎指点。他免费给我婆娘和孙儿诊脉开方子,说这是病毒性感冒,还教我婆娘缝制口罩,说给病人戴上能防止传染别人。”

摊主拍拍周彪的肩头,接着说:“我说给他们免了早餐钱,他说咱这是小本生意,不容易,扔下铜板走了。唉,沈小郎可真是仁义啊!”

“那是,沈小郎英雄侠义,哪能占你这点小便宜。”周彪道,接着又嘿嘿笑道:“沈小郎还特意跟我打了招呼呢,真客气。”

火神宗二人一听,这沈小郎莫不是他们要找的?!两人交换了眼神,其中一位年长的站起来,拱手道:“在下周炳文,不知您二位说的沈小郎如今在哪?

我家主人八月初五,路过柳林镇,夜里遭遇山匪,幸得两位姓沈的父子搭救,因是在旅途中,无以为报。

回到家后,就派我等出来寻找恩人,我们这都找了一个多月了,还没找到。不知你们说的沈小郎,是不是我们要找的。”

那摊主道:“原来是同姓宗亲啊,我们两人也姓周,咱们说不定五百年前是一家呢。你说说你们要找的人特征,咱们帮忙参详,参详。”周炳文便将沈氏父子的大概年龄,身高说了。

一旁的周彪就拍着大腿道:“准是他们,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沈小郎出手教训了我们这的几个地痞流氓,救了一个卖鸡枞菌的小姑娘,还在我这买了肉和骨头。”

一听到鸡枞菌和肉骨头,周炳文知道他们找对人了!张妈妈说过,那天晚上他们吃的就是鸡枞菌和大骨熬的粥。

“你可知道他们家住哪?”周炳文激动地问?

“家在哪,不知道啊?他们是过路的客商,咱们只见过两面,与他们也不熟悉,咱也不好打探这些啊!”周彪摸着下巴道。“不过,我想起来了,听他们口音好像是咱们上邕县的。”

“对,对,对!我想起来了,那位沈郎君的口音更浓重一点,的确是咱上邕县的口音。”摊主道。

口音?最大的线索原来是口音,周炳文想抚额。那晚见过沈家父子的镖师与黎家主仆,都是外地的。竟没有人听出来,原来这父子俩是上邕口音。

唉,只因着山神庙在柳河县境内,大家都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们是柳河县人,走了这么久弯路,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周炳文又问道:“不知您二位可知道沈小郎家是做什么营生的?”

摊主道:“我听他们交谈时说要去相州卖茶叶。”

周炳文一听,有了这两个重要信息,何愁找不到人。他与同伴付了汤粉钱。又给了周彪与摊主各一串铜钱:“谢谢二位提供的信息,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与周炳文同来的年轻人名叫陆一鸣,他道:“周师兄,咱们分开走。你去上邕县通知赵师伯,我去相州通知张师兄他们几人。”

周炳文点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