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尺二八寸三 (第1/3页)

肖恩站在众人中间,讲解道:“先说夯土墙的施工,墙根两尺要用石头砌,再往上才用夯土。夯土前要用木板制作模具,将模具摞在墙上,向模具中倒入三合土、铺竹条,夯实之后取下模具,再进行下一段。”

“夯土施工适合大面积、比较方正的墙体,而一些犄角旮旯的部位,比如门窗四周、东西山头,我们可以用土坯进行砌筑。”

肖恩又给众人详细讲解了土坯的制作。

制作土坯,俗称“打土坯”、“打胡基”,主要依靠模子、杵子和铁锹三种工具,一般是两个人配合,一人填土、一人打坯。

民间传唱有打坯歌,详细描述了打坯的过程:

尺二八寸三,撒灰再上锨。

三锨一模子,二十四杵子。

劈头跺三脚,两脚中间抹。

前后蹦三蹦,再用杵子确。

连着两遍确,三行十二窝。

脚跟往后磕,坯模即开脱。

双手搬起来,斜着摞成摞。

打坯不用催,一天五百坯。

第一句“尺二八寸三”描述了土坯的尺寸,“尺二”就是一尺二,即40厘米长; “八寸”就是26.7厘米宽;最后的“三”是三寸,即10厘米厚。

打坯前要先制作模子,模子是一个可以快速拆开的长方型木框子。木框的三条边是拆不开的,但连接处能松动,剩下的一条边分为两层,内层是一道活的隔板,撑住两侧,挡住泥土;外层是一个活套架,从外侧勾住两边(见章末“作者有话说”中附图)。

将模子放置到一个硬石板上,活套架向后,先洒一把草土灰到模子中,再用锨、也就是铁锹来填土,大约三锨就能装满一模子。

装满后先“劈头跺三脚”,再“两脚中间抹、前后蹦三蹦”,将土初步压实。“再用杵子确”就是用杵子夯实,要分成三行夯,每行四个窝,共十二个窝。夯两遍共二十四下,对应“二十四杵子”一句。

夯好之后,“脚跟向后磕”,磕掉外层活套架,就能打开模子。将打好的土坯搬走,“斜着摞成摞”。

按这样操作,一个模子“一天五百坯”。

当然,五百坯是老一辈人普遍吃苦耐劳的情况下,一个熟练工为主,一个小工帮忙铲土的产量。而现在一般人能打个两三百坯就算不错了。

第二天上午,肖恩计划上午先准备工具和材料。工具包括夯土模子、土坯模子和几个杵子。原料包括石灰和沙子、茅草、竹条,以及砌墙根用的石头。

其中夯土模子的制作稍费事,要用木板拼成一个上下通透的大木框子,长1米5,宽40厘米,高50厘米,两边还要有夹具,能将其夹住。

好在模具所需的板材并不多,之前他们制作的大锯又派上了用场。秀兰和王胖子、肖恩三人一小多时就开板、归方完成,将夯土模子制作了出来。

而土坯模子的结构简单,用料也少,关键是所用木料要足够厚、足够硬,才能承受打土坯的冲击,一般传统都用枣木。他们没有枣木,找了几根其它硬木代替。

传统的杵子大都用石头制作,也叫石夯、石杵。在圆形的石球上凿个眼儿,用布包着木柄塞进去。他们一时找不来合适的石头,现凿石头也来不及,只好先做一根木头杵子:取一根大腿粗、半人多高的圆木,一头削成圆型,另一头削出一个细木柄,再安装一个水平的把手即可。

竹条他们有的是,砍竹子破成竹片即可。

摩根他们去海边运了好几筐贝壳、珊瑚碎回来,开始烧石灰。

还有几人从沙滩挖了大量的沙子运回来,用来制作三合土。

砌石头墙根需要大石块,众人从远近的树林里捡了好多。

这样原料就基本凑齐了,按先前的计划,新房子先盖卧室。

由于打土坯之后要等待晾干才能用,所以他们兵分两路,一路人负责烧石灰、运沙子、切茅草、拌三合土、打土坯、晾土坯。

另一路人负责筑墙,他们先用石头和三合土砌卧室的墙根,石墙根砌到半米高再上夯土模子,将模子摞在墙头上,几人提前将三合土和茅草混合均匀,填入模子,每填一层土就用杵子夯实,铺几根竹条再填下一层土,再夯实。填满一个夯土模子,就将模子拆掉,移动到下一段墙头,再继续填土夯实。

卧室的南墙正中,在高于土炕的位置之上要留一个窗户;北墙正中留一个窗户;炕前东西两侧各留一个门,分别通向储藏室和厨房。西墙内要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