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部分 (第1/4页)

,因此当时的战舰几乎就是“黑黝黝”的,要保持战舰的整洁,这不仅麻烦,而且会让水兵承受过重的任务。很多国家都没有过类似的要求,可英国海军却一直对战舰的整洁有着难以理解的高要求。

从这些小事上就能看出,英国人不仅死板,而且极为骄傲,荣誉心非常强烈。这大概也与英国的历史有关系吧。在唐帝国殖民欧洲时期,英国就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当时,英国是唐帝国远征军的后勤保障基地。得益于唐帝国远征军地大批采购,以及数十万帝国远征军在英国本土生活,英国的经济比其他受到唐帝国盘录的欧洲国家好得多。

而在唐帝国撤出欧洲的时候。英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而且随后就顶替了唐帝国。成为了北大西洋上地霸主,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海洋利益,在海上贸易,乃至后来与唐帝国争夺殖民地方面,英国都是走在最前面的。可以说。直到一战前,英国都是欧洲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并且一直以欧洲的盟主自居(可承认英国拥有欧洲霸主地位地国家没有几个,主要是英国缺乏一支强大的陆军,难以直接控制欧洲大陆),一战中,迫使唐帝国,波斯,德国等对手签订了一系列的停战条约。换来了大量的战争利益,这些都让英国人非常的骄傲。这也正是英国人亡顽固与骄傲的根源。一个在欧洲强大了数百年的国家,如果没有骄傲的情绪。如果没有强烈的荣誉感的话,那才真是个问题。

英国人从上至下体现出来地荣誉感也影响到了英国海军,影响到了英国海军里的将领。在这生死关头,坎宁安的决定就与他的荣誉感有着自己的关系。在当时的情况下。坎宁安实际上并无多少获胜的可能,而换了别的人,就算是斯普鲁恩斯的话,也会选择先撤到拉各斯,整顿好舰队之后再与敌人决战,而不是在一个又对手挑选的时间与地点作战。可是,坎宁安却没有撤退,他下达了一条与撤退完全相反的命令:

舰队离开圣赫勒拿湾,准备与唐帝国舰队决战!而此时是四月二十一日清晨,也就是在谈仁皓意识到了英法联合远征舰队也许躲在圣赫勒拿湾里,并且派出了四架执行侦察任务的战斗机前后,坎宁安也做出了决定。

后世在分析英法联合远征舰队的作战行动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唐帝国的主力舰队到达之前,英法联合远征舰队为何不直接杀入红海,协助地中海那边的盟国舰队打下苏伊士运河。为什么不奔袭科伦坡拦截即将到达的唐帝国舰队,而在受挫之后,英法联合远征舰队还可以前往澳洲,从澳洲南面进入太平洋。

当然,这些问题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当时英法联合远征舰队的补给情况,战舰在没有足够的燃料时,肯定无法执行任何长距离奔袭行动,而这也是限制舰队活动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可问题是,坎宁安在当时的指挥中确实犯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次与第三特混舰队遭遇的时候,他有足够的实力优势,当时他手里有十一艘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而第三特混舰队里只有五艘战列舰而已。

虽然实战证明,唐帝国的“新省会”级战列舰的性能比当时任何一艘英法主力舰都要强大得多,火力,装甲,速度,乃至雷达等等方面都要好出不少。可十一艘主力舰打五艘,就算是性能上有所差距,坎宁安仍然有着巨大的优势,如果这次战斗爆发了的话,恐怕第三特混舰队就彻底完蛋了。

接着,在第二次遭遇的时候,坎宁安仍然有本钱把第三特混舰队拖下水。不过事实也证明,他选择逃跑是正确的,如果他当时不逃的话,在天亮后,第一特混舰队的轰炸机就将把英国远征舰队给彻底葬送掉,他连回到开普敦的机会都没有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唐帝国舰队南下后,坎宁安为什么要在圣赫勒拿湾里躲了三天,在这三天中,他不但没有主动出击,寻找决战机会,也没有主动撤退,返回拉各斯。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他选择主动出击的话,也许还能有所收获,就算最后的结果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可他也至少能够干掉唐帝国的一些战舰吧。相反,如果他主动撤退的话,三天的时间,足够舰队到达黄金海岸附近了,就算以巡航速度前进,也早就逃出了唐帝国舰队的打击范围,根本就不会遭到打击。那么,为什么坎宁安没有选择出击或者是撤退,而是在圣赫勒拿湾浪费了三天的时间呢?

有人为坎宁安找了理由,比如战舰的状况不允许坎宁安与敌主力舰队决战。当时,三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都有问题。其在服役后就毛病不断的四联装主炮炮塔地转动机构又出来“捣乱”了。法国远征舰队里的四艘战舰的状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