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部分 (第1/4页)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得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后勤保障投入,二是尽量缩减战斗中的消耗,减轻后勤保障的压力。

加强后勤保障是海军司令部的事情,这一点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从甘永兴附带的一份文件来看,随着澳洲大陆那边的战斗进入尾声,帝国海军在太平洋上投入的运输船队已经有了多余的运送能力,因此可以调遣一批运输船队前往印度洋与南大西洋。加强那边的运送能力。另外,帝国还可以与波斯合作,由波斯帝国为远征军提供燃料,这样就不需要从帝国本土运送燃料到南大西洋去了,船队直接从波斯湾出发,这样能够缩短大概4000海里地航程,为运送燃料的船只节约至少近一个月的航行时间。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可以起到作用,比如在印度次大陆。或者是锡兰建立食品加工厂,纺织厂。在沿途的主要港口,比如狮城,科伦坡,开普敦等地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可以供运输船只检修时使用的船坞,这样就不需要让船只返回帝国本土进行维修,这也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船只的在航率,也就提高了运输效率。具体地措施是由海军司令部负责安排的,这些都不属于战区司令部需要负责的事情。

而节约战斗消耗就是翁一鸣与姜仲民的事情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避开敌人的据点网络,减少战斗的次数,以及每一次作战的强度。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达到这一效果,那就是改变北上的线路,放弃沿着非洲海岸线北上的进军计划。

这也正是这份新的作战计划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不管是舰队,还是陆战队,都需要基地的支持。按照帝国海军的一般情况,每一次推进的距离都必须控制在2000海里范围之内,最好能够控制在1500海里之内,这是帝国海军进攻能力的极限。如果这个距离超过了2000海里的话,那么舰队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往返航行中,降低了舰队的作战效率。同时,也将增加前线后勤保障的难度,让陆战队的战斗力打折扣。更麻烦的是,这会使进攻作战变得更困难。

太平洋战场上,帝国海军正是按照这个看不见的规律在进攻的,从本土到琉球群岛,再到马里亚纳群岛。然后是所罗门群岛与马绍尔群岛,接着是新喀里多尼亚以及夏威夷群岛,每一次推进地距离都在2000海里之内。

虽然南大西洋上的情况比较特殊,英国远征军建立的据点的防御强度是不可能与美军设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相提并论的,而且英国投入南大西洋的兵力也相当有限,这些都是有利条件。但是,如果推进距离过远的话,仍然会对远征行动制造不必要地麻烦。因此。在策划新的远征计划的时候,姜仲民与翁一鸣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推进距离,及沿途必须要攻占的地点。

在这套新的计划中,舰队与陆战队将不再沿着非洲大陆北上,而是直接攻占南大西洋上的岛屿。通过夺取岛屿,并且将夺取的岛屿建设成为下一次进攻的后方基地,然后一步步的北上,最终完成扫荡南大西洋地作战行动。

第一个需要攻占地岛屿就是距离开普敦大概1800海里的圣赫勒拿岛。这是一座非常小的岛屿,一座几乎没有任何成为军事基地地岛屿,同时。这也是一座没有军队看守的岛屿。因此。谈不上是去攻占圣赫勒拿岛,只是派遣一支工程兵去圣赫勒拿岛上建立起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并且将一些重要的设备送过去。这里将成为舰队。以及运输船队临时停靠补给的地点,登陆舰队也可以在这里集结。

第一个真正需要攻打的是英国军队驻守的阿森松岛。该岛在圣赫勒拿岛西北大概700海里之外。岛屿的面积也不大,但足以修建一条上千米长的跑道,并且有足够的面积修建军营,仓库,甚至还可以修建一条临时码头。这是一个极为理想地前进基地。更关键的是,英国人在这里经营了几十年,已经“帮助”远征军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驻扎在岛上的英军并不是很多,其中包括一支拥有两艘老式驱逐舰,十几艘快艇的小舰队。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第二舰队杀过去,英军就不可能守住阿森松岛。

攻占了阿森松岛,北上行动就成功了一小半。下一步就是在西非突出部夺取一个据点,切断英国远征军的退路,并且为继续北上奠定基础。这个地点也许在蒙罗维亚,或者是弗里敦附近的某个地方,具体在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在这里建立了供舰队与陆战队活动的据点。那么在黄金海岸地英国远征军就将被切断后勤补给线,最终不是投降,就是等到英国战败,宣布投降后向帝国远征军缴械,反正结果是一样的。

完成这一步,远征行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