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部分 (第1/4页)

υ家话氲氖星�婊�恕I杓频睾湔ㄊ奔涫窃谙挛纾�庋�椭辽僖�才�18个中队,超过600架的护航战斗机。当时第二特混舰队可以提供9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加上第1支援舰队里的15艘护航航母上携带的10个中队的战斗机,如果不考虑舰队本身的防空问题的话,足以满足需求了。

在得到了郝东觉的肯定答复。舰队可以为轰炸机群提供至少15个护航战斗机中队之后,罗云冲最终确定了轰炸方案。出动1800架轰炸机,编成15个小编队。这样,每个编队至少可以得到一个中队地护航战斗机的掩护。当然,要组织15个编队同时进行轰炸,这仍然是一项极为棘手的事情,可当时罗云冲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

第二特混舰队拥有的不仅仅是护航战斗机,每艘航母上还有12架侦察机呢。而这些侦察机都已经在实战中证明了其性能是足够可靠的,而且具备引导轰炸机对付打击敌舰队的能力。那么,能不能由侦察机引导重型轰炸机打击敌人的地面目标呢?罗云冲提出了这个想法后,就直接询问了郝东觉。

当时,郝东觉也没有多大的把握,毕竟战略轰炸机部队属于陆军编制,而舰载侦察机属于海军编制。陆海两军用的通信频道,通信密码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之前还从来没有用过舰载侦察机引导重型轰炸机作战的战例呢。不过,在经过了一番理论研究后,郝东觉也认为这个办法可行,而且这是扩大舰载航空兵任务范围,提高舰队利用率,证明舰队的位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罗云冲策划轰炸行动的时候,当时还在百慕大群岛附近活动的第二特混舰队就与战略轰炸机部队进行了几次协同训练,主要的训练科目就是舰载侦察机与轰炸机的通信联络,以及引导轰炸机进入目标上空的能力。当时训练的对象就是百慕大岛,轰炸机在距离百慕大岛大概300海里处与侦察机通信联系,然后由侦察机提供航线数据,并且由侦察机在前面领飞,在到达了目标上空后,侦察机再发出轰炸信号,随即脱离编队,由轰炸机单独轰炸。

经过了反复数次训练与演习后。最终确定了这种办法的有效性,而当时遇到的主要问题仍然是通信困难,这个问题很快就由工程师解决了。“侦察鹰”上没有足够的空间再安装第三部电台,而且战术飞机上使用的电台对体积与重量的要求很高,因此工程师就在“鹏”式轰炸机上安装了一部专门用来与侦察机通信地电台,并且留出了二十多个通信频道。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机群都有一个单独的通信频道与引导侦察机联系,而各机群之间不存在着通信干扰的问题。

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备用电台,只能对每个机群里的三架轰炸机进行改装。而这三架轰炸机就是领队长机。按照以往的实战来看,在轰炸机群进入目标上空之前,同时损失三架领队长机的可能性为零,因此只要保证有一架领队长机能够与侦察机联系上,就能保证机群准确的到达目标上空。

这是当时的最后一个问题,而且正是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在随后的所有轰炸行动中,舰载侦察机都扮演着同样的作用。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舰载侦察机参加轰炸行动,以及由舰载战斗机担负护航工作,后来还演变出了更多的战术。比如由舰载侦察机引导舰载战斗机拦截美军的防空战斗机。最重大的一次战术变革也是在后来的轰炸行动中诞生的。那就是由舰载侦察机与舰载战斗轰炸机组成防空压制部队,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来为轰炸机群护航,而这将是航空战术地一次飞跃性发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二月十五日上午八点,轰炸机群陆续起飞。这次,轰炸机群要首先飞行大概3200公里,才能够到达目标上空,返航的时候,飞行距离甚至会达到3500公里。“鹏”式轰炸机在满载情况下的巡航速度是每小时480公里,而在投掉炸弹之后的巡航速度是每小时530公里。算上投弹所需要的时间,整个轰炸行动将持续至少13个小时,也就是说,在八点起飞的轰炸机。要在夜间九点才能够返回机场!

长时间的飞行对飞行员的体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别说驾驶飞机,就连汽车司机在连续驾驶6个小时之后都极容易疲劳。而在此之前,轰炸机的飞行时间一般都控制在10个小时之内,而且还必须得由两名飞行员轮换驾驶。之前就有人提出应该安排一名额外的飞行员,三人轮换驾驶,甚至在飞机上设置一张床铺,让飞行员在飞行途中可以睡上几个小时。可是这个提议没有得到采纳,一是没有足够的飞行员。二是改装上千架飞机的工作量太大。

轰炸机群在出发后,将首先向东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