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部分 (第1/4页)

二是缺乏有效发现敌方隐蔽高射炮阵地的有效办法,有好几架战斗机就是在遭到高射炮突然袭击的时候被击落击伤的。三是缺乏对战场的感知能力,如果无法赶在敌战斗机起飞之前将其摧毁在地面,那么执行轰炸任务的战斗轰炸机往往只能丢掉炸弹与敌机进行空战,从而使进攻行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几个问题在当时几乎是无法解决的,特别是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就更难以解决了。当时,郝东觉只想到了安排更多的侦察机配合战斗机部队行动,而没有采用其他的办法来弥补缺陷。

实际上,后面两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当时美军大部分隐蔽部署的高射炮都需要由地面的炮瞄雷达引导作战,而帝国已经拥有了电子侦察机,可以探测到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信号,这样就能够确定敌高射炮炮瞄雷达的具体位置,从而为战斗机提供警告信号,让战斗机避开高射炮阵地。另外,战斗轰炸机这种单一机种是无法完成所有任务的,而且当值配制的弹药也相当单一,如果采用多机种混合编队,分批进入,再适当增加弹药的种类,其压制与打击效果就要明显好得多。

在17日与20日的两次作战中,承担“攻势护航”任务的战斗机部队都有比较惨重的损失,一名战绩达到了82个的超级王牌被高射炮击落,结果机毁人亡。郝东觉立即在20日停止了“攻势护航”行动,组织人员对前两次行动进行总结。

最后得出的结论仍然没有多大变化,而且美军已经摸清楚了舰载航空兵的活动方式。两次作战遭受比较大的损失,都与美军提前做好了迎战准备有着密切地关系。很明显,战术上的缺陷已经限制了“攻势护航”,必须要改变战术,才能够更有效的击败敌人。

当时,郝东觉不得不采用了参谋军官的提出的两点建议,一是利用陆航的电子战机为进攻的作战飞机指明敌高射炮阵地。二是编入战术轰炸机,加强对地打击能力。同时也将战斗机从轰炸行动中解脱出来,让战斗机承担空战任务,也就是对付那些提前升空的敌军战斗机,掩护战术轰炸机行动。

在24日地作战行动中,该战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当时罗云冲派出了4架电子战机,引导攻击机群成功的绕开了好几个美军的高射炮阵地。而战术轰炸机在攻击敌机场的时候表现出了更强的打击能力,甚至还有足够的能力对付敌高射炮阵地,扩大了打击范围。参加行动的战斗机也能够对付美军提前升空的战斗机,让战术轰炸机安全地进行轰炸。可问题同样明显,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指挥混乱。各部队之间地配合很不到位。如果不是因为参加作战的飞行员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的话,恐怕这次行动也将惨败收场。

当时,原本应该紧随战斗机之后到达的战术轰炸机群晚了大概十分钟到达。结果导致三十多架美军战斗机紧急升空,而前进的“游隼”机群都没有携带炸弹,只能与美军战斗机进行空战,而无法及时的将敌战斗机摧毁在跑道上。另外,侦察机与轰炸机之间的通信有问题,被击落的5架战术轰炸机都是因为没有及时收到侦察机的警告,从而错过了避开敌战斗机攻击的机会。这些,都是指挥与配合上的问题。

这也是一种新战术形成时的情况,在战术体系不完善的时候,只能够通过实战逐步总结。逐步改进。实际上,只有在经过了残酷实战考验之后,新的战术才会得到真正的完善,并且成为有效的战术。

郝东觉立即组织人员再次进行总结,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解决指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有更好的电台,以及更高效率的通信手段。这属于技术方面的问题,郝东觉没有办法解决。最多把实际情况反映回去,让后方地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去想办法。而他能做的,就只是通过调整作战部队的编制来提高作战能力。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郝东觉拿出了一份新的战术编制方案,这次,他将战术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以及属于陆航的电子战机全部揉到了一起,编成了一个以前根本就不存在的战术作战部队。

一个基本的战术作战单位仍然是中队,在一个中队里,拥有一个战斗机小队,配备8到12架战斗机,两个战术轰炸机小队,各配备8到12架轰炸机,一个电子战小队,配备1架电子战机与2到4架侦察机。

一个中队是一个最基本的独立作战单位,其中电子战小队的任务是探测敌人的高射炮阵地,负责外围警戒,同时还要负责引导与指挥作战飞机进行战斗。战斗机小队的任务是对付敌升空的战斗机,同时全力压制敌机场上的战斗机,这样就需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