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灭亡 (第1/2页)

好书推荐: 重生济颠也修仙

十万大军的行进让方圆几十里内都深有感触。

当中原大军来到几里开外,岳山河将军让部下停顿点将,开始发令让各位将官领着自己的队伍离开了大部队。

十万大军开始分兵,从归云城向远处眺望,发现密密麻麻的人流开始流动。

岳雷领着两万人马前去北门,其他两位跟岳山河的老将军分别,领到了西门和东门的任务,也各自都带走了两万士兵。

剩下的四万人马向着归云城南门而来,岳云一马当先,身穿一套银色铠甲,手提一对八角轰天锤,胯下是一匹有如闪电的白色战驹。

四股大军全都在两里外开始驻扎下来。

渡边和井上看着对面大军的动向,当对方在几里外开始停下以后,就知道中原的大军想围困归云城。

让归云城在不安中出错,然后一举拿下归云城,他们明知道这是阳谋,可并没有破解之法,如今大兵压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守归云城。

于是他们开始动员士卒,想叫他们去做老百姓的工作,当士兵听完两位将军的命令以后。

很多倭国士兵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会匈奴语和中原话去也没用。

只有几个文官会一些中原的语言,因此就接了将令来到老百姓家中,开始给他们灌输一些,发生战争以后会出现的事情。

他们说的自然是,中原士兵进城以后会大肆屠杀百姓,会奸淫妇女,会烧他们的房子之类……。

但是老百姓听完以后,并没有太多的表情,中原人如何,他们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

几百年来只有发生匈奴人入侵之事,什么时候中原人会欺负匈奴人,老百姓连想都没去想过。

再说这里住着的匈奴人里,很大一部分还是中原人,这些中原人的祖辈就已经来到草原,自然算匈奴人。

他们也没想过要回中原一说,匈奴人对于压榨百姓倒并不常见,还有匈奴人的性子很野,不是被欺负的主。

匈奴人没什么手艺,会手艺的基本都是中原人,所以这些人在匈奴生活的中原人,就大多都是此类人。

他们在这里生活,匈奴人对他们还是蛮敬重的,因为要有求于他们,在这里的中原人日子其实过的很不错。

于是他们也就没了再回中原的想法,老百姓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一日三餐,吃饱穿暖,有片瓦遮身,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了。

看到倭国军前来游说,大多老百姓装聋作哑,但也有真正的匈奴人,听到倭国文官不停的絮叨,还会跟他们起争执。

这是因为自从倭军来了以后,对老百姓发生了很多,倭军白吃白拿之事,这是以前匈奴人守城从未发生的事件。

倭军在这归云城并没有把这里当家,他们只是过客,怎么可能会珍惜这座城,自然是想干嘛就干嘛,如果不是山本有过命令,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做出人神共愤的事情。

这就是现实,很多人没花钱得到的东西,往往根本看不上眼。还有的把自己当作过客,自然就不会珍惜眼前之物。

最好的证明元朝和清朝,他们都是异族入驻的中原,但是他们虽然做了中原的皇帝,却并没有把自己当作真正的主人。

只是想着怎么挥霍这个国家和百姓,大不了这里待不下去了,可以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

元朝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还不到百年,就被中原人赶回了草原。

大清则完全是另一种套路,就是死命的压榨老百姓,让他们生活艰难,却又不会饿死,真正的成为了行尸走肉。

这是最狠毒的办法,所以在中国人的眼里,大清的存在让后人更不喜欢。

因为元朝坏在表面,清朝阴毒在骨子里,中国这近几百年的软弱无能,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于清朝,对外软弱对内横征。

很多人做过街头采访,在大多的后人认知中,清朝就是让中国贫瘠几百年的罪魁祸首。

当然最后清朝的结尾也很惨,而且没人同情他们,不过中国进入新世纪以后,再没了那些所谓的成见和纠葛。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中原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不管是谁只要进到这里,你迟早也会被同化,这就是中原最大的魅力。

几个倭国文官跑了半天,不但没有说动一人前来参加守城,还有的匈奴人被说烦了,还拿出自己的弯刀和弓箭,不是他们机灵跑的快,很可能已经被匈奴人伤到。

当两位将军听完他们的叙述,只能挥了挥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