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的生命的充实、喜悦和自豪,是真实与真诚的:这样的〃我们〃可以称得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新人〃形象。这也就说明,〃我们〃意识、情感的出现,它对人的群体性的强调,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人生道路,社会变革道路的选择,是具有合理性和历史意义的;但这也预伏着危险:〃我已不是我〃,可能导致〃我们〃中的〃我〃的感情和个性的淹没,以至消失。而以后的历史发展,正是这样一个合理性逐渐失去,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的过程。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关键: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新的伦理观。在五四时期鲁迅等先驱者曾经提出过一个〃自他两利〃的伦理观:〃人类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个意义,自他两利固好,至少也得有益本身。〃(《我之节烈观》)强调的显然是〃自〃(我)与〃他〃(我们)之间的统一,〃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统一,而又以〃有益本身〃为底线,即所谓〃个人本位〃。而现在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新伦理观,正是对五四伦理观的否定:〃毫不利己〃就是对我们前面谈到的鲁迅所提出的〃己〃的观念、〃个〃的观念,对人的个体性的全面颠覆,对个人欲望、利益、权利的全盘否定;而〃专门利人〃里的〃人〃,所指就是〃我们〃,即群体的、抽象的、观念的人,提倡的是一种以牺牲个人为前提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样的〃集体主义〃和五四所说的〃自他两利〃中的〃利他主义〃(那里的〃他〃和〃自〃一样,都是具体的个体生命)是有着质的区别的:所要求为之牺牲的〃集体〃利益,其实是〃集体利益代表〃的利益。

问题是,这样的彻底否认〃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完全把〃我〃消融于〃我们〃的伦理观,建国以来,成了国家意识形态,体现为一种权力意志,〃我们〃开始上升为一种和权力结合在一起的秩序、体制。在所谓〃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兴无灭资〃的口号下,一切个人情感、欲望,以至兴趣、爱好,一切对个人利益和权利的追求、维护,都视为〃资产阶级思想〃,罪恶的渊薮,而加以彻底扫荡。其目的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以自称代表〃我们〃的意志的组织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组织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无条件服从和奉献,用当时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做〃驯服工具〃。这就推到了极端:不仅完全否定了〃我〃,人的个体性存在;〃我们〃,人的群体性的意义也被扭曲和〃换包〃了,人变成了一个纯精神化与集体化的政治动物。

7。 〃我们〃是谁?*

一、主题发言

我们是第二次举办这样的〃志愿者论坛〃了。这说明了志愿者队伍的扩大,而且看来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是一件大好事,而且来之不易。有人告诉我,据民政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各种类型的公益性组织,已达三十余万……我估计还要多,因为有许多是没有注册登记的。我算了一下,如果每一个组织参加者有三十人,就有近一千万人;如果每个组织的活动受益者也是三十人(当然这是大大保守的估算),那么,也有一千万。朋友们可以想一想:这两个〃一千万〃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说,在全国将有两千万人在这里尝试着、感受着一种新的生活,尝试着、感受着一种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尝试着、感受着一种新的人生价值理想。而且持续下去,坚持三年、五年、十年、十数年,那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精神效应的不断扩大,是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面对这样的发展与前景,我们是应该受到鼓舞的。

◇欢◇迎访◇问◇。◇

第17节:我们是志愿者

但在欢欣鼓舞之后,我们还要冷静下来。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在一项事业草创时期,提出自己的目标本身就会受到巨大的压力;而当事业得到承认与发展,这时候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也不容易,因为会有许多的因素介入,模糊甚至歪曲你的目标。因此,从事这样的事业的人,就必须有明确、自觉、强烈的目标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目标,不断地思考、诘问自己:〃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追求什么?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我们能干什么?我们的限度又在哪里?〃……这就是我今天要和朋友们讨论的问题。

我想从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思考。

(一)我们是志愿者

我们是自愿地选择了志愿者公益事业的。所谓〃自愿〃,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发性〃,它是出自自我生命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功利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