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4页)

不止一个范畴中。长期以来,亚里士多德的评注家们一直殚精竭虑,力图填补他论说中的漏洞,力图调和其中的不一致性。

《范畴篇》所探讨的不只是范畴理论,也探讨一些混杂的其他逻辑论题。我们现在阅读的这部论作,显然不是亚里士多德所撰的全文,但没有必要怀疑(有些学者一直怀疑)这是他的真作。

正文 《解释篇》与《范畴篇》(4)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1:59 本章字数:1286

所讨论的一组论题是一组同名异义词与同义词。这些词是亚里士多德所用的希腊词音译;在现代英文中,这些词意指词汇(bitsoflanguage)的属性,亚里士多德所用的希腊词意指的是世界上的事物属性。亚里士多德的阐述可以释义如下:如果A与B用一同名同义的词来称谓,那么,A与B是同义;如果A与B用一同名异义的词来称谓,那么,A与B是同名异义。因为原文是希腊文,其语义特点在英文中有些扭曲,不过,他想表述的东西是显而易见的。一只波斯猫与一只斑猫是彼此同义的,因为它们都被称为猫;但它们仅与那一条也被称为猫的九尾鞭是同名异义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同名异义词与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在于:同名异义的事物只是名称共用,而同义的事物不仅名称相同,而且定义共用。

亚里士多德对同名异义与同义事物所做的这一区别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区别容易用来(他后来的确这么做了)区别同名异义词和同义词的词汇,也就是说,用来区别下述两类表达:前一类表达只包含共用的符号,后一类表达也包含共用的意义。

研究同名异义词对分析论证中的失误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些失误是所用术语的歧义性所致。《论题篇》里的论述旨在达到这些目的,亚里士多德为此提出了查寻歧义性的法则。譬如,“sharp”一词的一种含义是指刀子锋利,另一种含义是指乐调偏高:就刀子而言,“锋利”的反义词是“迟钝”(blunt),就乐调而言,“偏高”的反义词是“偏低”(flat),这样一比就使同名异义现象显而易见了(Top115106a13…14)。在研究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后来区别了两种同名异义词,一种是纯粹偶然的同名异义词(如英文里的“bank”一词,既用来表示河岸,也用来表示银行),另一种是更为有趣的同名异义词,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称其为“类比”(analogy;参阅NE161096a27ff。)。他列举的一个类比表达范例就是“medical”:在一位医务人员(amedicalman)、一个医学问题(amedicalproblem)和一件医疗器械(amedicalinstrument)这些说法中,所用的“medical”一词并非都表示同一回事。不过,在这些不同语境或上下文关系中,词的使用不是单纯的双关语:医学是那位医务人员所从事的学科,但医学(medicine)这个词所提供的是其他表达得以衍生的原本意义(EE721236a15…22)。诚如我们所见,亚里士多德在各种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语境里也利用了这一类比学说。

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中,我们发现有两个不同的概念,即命题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性质。关于后者的概念可以上溯到柏拉图在《智者篇》里对名词和动词之间所做的区别。柏拉图坚持认为,任何句子必须由至少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组成(262a…263b)。认为一个句子由两个异质因素构成的概念,依然活跃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和《解释篇》里。自从弗雷格的时代出现以来,命题结构的概念也一直在现代逻辑学里占有重要地位,弗雷格明确区分了用来命名对象的名词与表明对象真假的谓词。

正文 《解释篇》与《范畴篇》(5)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2:05 本章字数:993

在《前分析篇》的三段论里,命题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的。词项由基本成分构成:这些成分并非像名词和动词一样都是异质的,它们是在含义不变的情况下,既可以作主项,也可以作谓项。当然,连用两项(如“mananimal”'人动物')并不能组成句子:如果我们需要一个能在三段论中成立的命题,譬如像“每个人都是一个动物”这样的命题,那么,一个量词和一个联项(copula)等其他因素,譬如“是”(is),就得参与进来。亚里士多德对于联项的兴趣微乎其微,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