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洛阳 (第1/4页)

“老朽姓董,名昭,字子义,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便随家父学医,也好游历……只是想不到,当年南蛮之地一行,竟沦落至厮,想来,老朽已有三十多年不曾回过家乡了,怕是老父已是……”

说到这里,神医董昭的眼中泛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夹杂着一丝的痛楚。

姓董?

侯官人?!

蓦地,韩非心中就是一动。

没记错的话,东汉三大名医之一的董奉董君异可就是侯官人!

董昭姓董,董奉也是姓董,还都是侯官人,都是学医的,莫非,这两人之间有什么关联不成?

如果真是这位神医的子侄辈的话……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共有三大名医,分别是谯县华佗、南阳张仲景以及侯官董奉,三大名医各有擅长,华佗精通内、儿、妇、针灸个科,尤其是以外科最为擅长,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界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最早记载。

而张仲景,历史上被称为“医圣”,比起华佗擅长外科,他更擅长内科多一点,尤其是在方剂学方面,可以说是开山鼻祖,更是提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第一人,即便是在韩非的前世那年代,其著作的《伤寒砸病论》依然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

至于董奉……

韩非之所以知道这个董奉,还是因为一个名词“杏林高手”,这才记住了这个名字。

董奉,字君异,侯官人,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在韩非成功穿越那阵,那片杏林尤在,韩非甚至去旅游过。

与华佗、张仲景一般,董奉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心中记下。韩非口中却并没有说出来,只是使人帮董昭收拾行李。老头孑然一身,身边就一个小童子照看着,东西并不多,人手又充足,很快便是收拾停当,一行人熙熙攘攘的出了宛城,直向北方而去。

只有韩非、典韦、郭嘉脱离了队伍……

“十八镇诸侯。上下四十万大军,被本相打的可是一个落花流水,死伤大部。可还有些残余,可能要进犯厩掠夺圣驾!所以,我京师是不得不防啊……哦,对了,近日本相听到有童谣说。这‘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迁都入长安,方可无斯难’。好,说的真是好啊!东都洛阳,历经二百年,气数已尽。本相夜观天象,见帝气旺于长安,所以,本相决定,护驾西幸,迁都于长安那么,各位百官公卿们,都快快准备,促装起行吧!”

韩非离开了虎牢关没多久,董卓就留下了张济等大将把守虎牢关,自己却亲率大军风风火火的赶回了京师洛阳,又过了七八日的光景,早朝上,董卓便是聚集了百官,言起了这迁都之事。

然董卓却丝毫不言大败之事,只称诸侯之难,止残余尔。若众诸侯闻得,怕是要笑掉大牙了。

你董卓也会夜观天象?

当我们是三岁孩童不成!百官无不在心中骂道。

“禀丞相,自从黄巾起事后,我大汉连年兵戈,早已将长安化为一片断壁残垣。丞相如果西迁长安,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此一事,万万不妥啊!恳请丞相明查则个。”司徒杨彪奏道。

“呸!你懂得什么军国大事!迁都长安乃是中兴大汉王朝,那是百年大计!洛阳暗,长安明!迁都长安就是弃暗投明!”董卓见其阻止,顿呵斥道。

太尉黄琬出列禀道:“杨司徒之言是也。往者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尽为瓦砾之地;更兼百姓多流移,百无一二也。今弃宫阙而就荒地,非所宜也。况洛阳朝廷命脉,如此关天之事,乞盼丞相慎之再慎哪!”

“慎之再慎,本相有哪一点不够慎重了?想那长安有函谷关之险、陇山之佑,建宫用的木材砖瓦,唾手可得,半月之内,就可再造一座皇宫。哈哈……至于长安百姓多流失,这个却是好办,想这洛阳富户极多,可籍没入官,以充之!”

“那洛阳城中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