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部分 (第1/4页)

干。

宇文宝走后,李元吉双目微眯,心底又谋划了一阵,当下从席子上起身走出帘外,清倌人见李元吉走出当下一并拜倒道:“恭送官爷。”

李元吉微微一笑道:“不必恭送了,随我回府吧!”

那清倌人抬起头连忙道:“殿下,奴家卖艺不卖身。”

李元吉笑着道:“孤要得就是卖艺不卖身的!”

望日无极宫大朝,百官云集于殿上。早朝上一连十几道奏章上书,都是关于长安粮价飙升,百姓生活疾苦的事情。

李渊坐在殿上,皱着眉头,下面百官的议论着实令他生厌。

当下李渊最终忍不住了道:“说来说去,无非是打击囤粮粮商,开仓放粮,从各地掉粮之办法,这些不过是老调重弹,你们若是没有别的新意,就不要再议论了。”

见李渊如此疾言厉色,当下众臣也不敢说话。自洛阳为赵国所据后,长安粮价一日比一日更高,现在已经成了李唐上心中之痛了。以李唐的国力,就算这一次攻打河阳失利,但是也没有触动筋骨。可是长安的日益疲弊,这才是伤及了大唐的根本。

当下一臣子道:“陛下,眼下我大唐的人口和财富都集中在关中,关中的人口和财富又多半集中于长安,这才是导致粮价持续不降的原因。微臣认为要解决此困恼,唯有迁都才是。”

这名臣子此言一出,堂上也是议论纷纷。

李渊仍是愁眉不展道:“迁都之议也是没有新意,若是要迁都迁到哪里?我大唐虽广,但又有何处能够胜过长安的?”

这名臣子道:“陛下,不如考虑荆北豫西之地,以微臣愚见樊州、邓州,都是不错。”

李渊听了没说什么,而是又问了几个大臣意见,有的说可以,有的又是反对。李渊看向李世民问道:“秦王你怎么看?”

李世民见李渊问自己,想到自己现在身处嫌疑之地不便发表任何议论,当下道:“儿臣没有什么看法。”

李建成却道:“秦王殿下,迁都之事兹事体大,你身为秦王,又为当朝三公,堂堂尚书令,怎么能说没有看法呢?”

面对李建成这公然挑衅,李世民转头看向李建成目光之中绽出寒芒。(未完待续。。)

第七百五十六章 扫清侧榻(第二更)

朝堂上李世民与李建成二人成剑拔弩张之势。

朝堂官吏都是心道,又来了。秦王和太子如此对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大部分人都是眼观鼻,鼻观心,垂下头来佯装不闻不问,但实际上却是观察着二人一举一动。

而李渊则是一贯对两子之间的针锋相对,没有表态。

李世民迎向李建成的目光,朗声道:“既然太子要说,那么微臣也就直言了,荆北豫西处于四战之地,没有函崤之险以扼东面,北没有黄河之险。李重九只要拥有洛阳,随时可以从运河上从四面调兵前来攻打,所以迁都荆北豫西身处险地,实乃不智。‘

‘依微臣之见,可以在荆北豫西之地,下设一大行台,将长安府兵调之一半驻扎于此,一来分长安人口压力,二来也可以守卫河南,庇护荆襄,为长安之屏障,抵御赵军西进之势,此乃是上策!”

‘说得好!‘

声音来自龙椅上,李建成听李渊都开口了,当下也不能再反驳李世民的意见,当下只能笑着道:‘秦王这一番话果真是极有见地。‘

李世民见意见为李渊所采纳,见好就收当下退了一步道:‘我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还是要听听诸位大臣的意见,陛下再下决断。‘

李渊颔首道:‘说得对,诸位臣工尽管议一议。‘

退朝后,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离开大殿。二人远远看着李世民与诸位大臣,正商议着筹备河南大行台的事。脸色都是不佳。朝堂上已是决定,让温大雅镇守攀州。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一千多人马从武关出关中,以为将来在荆北豫西设立大行台作准备。

而温大雅和张亮都是李世民的亲信,李渊这么做,就是有意让李世民执掌河南大行台了。

李元吉道:‘若是河南大行台设立,秦王将总督河南人马,李孝恭,李靖等人都要听他节制了,还有东迁的关中府兵,到时候他一出长安。手上有人马和地盘,我们就拿他没办法了。‘

李建成点点头,看向李世民道:“所以一定不能放秦王前往河南,在河南他是龙,而在关中他不过是一匹夫罢了。”

李元吉笑道:“太子殿下已有定计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