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部分 (第2/4页)

两个加大一块,皇上与宗室关系不紧张才怪。

雍正使劲加封几个皇弟,连皇侄也开始封爵,怕也是要夸大在宗室里的影响力,以防宗室发难。

八旗勋爵那边,雍正抄了很多家,子弟官场不干净,提心吊胆的人家数不胜数……

“二阿哥觉得,我当如何行事?”曹颙按捺住心下惊疑,不动声色的问道。

弘普预备着一肚子话要说,没有注意到曹颙话中,已是换了称呼。

天佑在旁,听着两人闲话,看了父亲一眼。

“都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听说当年九伯因母族才欺负到姐夫头上。如今他虽在西宁,可大军总有回京的一日。他转移产业,除了送宗室王公,还送了郭络罗家一部分。送给王公宗室的铺子,他即便想要回来,也不便宜;郭络罗家的那些,却是他随时能要回做买卖本钱的……”他说得有条不紊,想来是琢磨许久,绝不是信口说出。

曹颙听了,心一下沉了下去。

十一岁的孩子,在小心翼翼观察他半月后,开始耍“心机”。

只是在大人眼中,这“心机”却显得浅白可笑。

怨不得十六阿哥忧心忡忡,与什么都不能做的稚子不同,十一岁的弘普,已经开始伸出小爪子试探这个世界了。

他不是为了好奇,而是为了怨恨。

他说的是有些道理,打击郭络罗家许是能对九阿哥有些影响,可是影响最大的却是十六福晋。那只是九阿哥的表亲,却是十六福晋的娘家。

这会儿功夫,弘普已经说完,正满是希翼的望着曹颙,就差在脸上写上“快点头”。

曹颙见到他孩子气的模样,苦笑不得,心中却是生出几分怜悯。

李氏离宫时,弘普已经记事。

虽有十六阿哥宠爱,却是成了失母之子。

他摸了摸弘普的头,道:“今天中午小憩时,看的那块旱田,有何所想?”

见他岔开话,弘普愣了半天。好一会儿才缓过神,道:“虽说补种了豆子,可是老天还是不下雨,几亩地全靠那佃农一家从河沿背水,真不容易。”

曹颙道:“二阿哥有什么法子,能帮农民灌溉?”

弘普想了想,道:“是‘修渠’与‘打井’么?”

曹颙点点头,转向天佑,道:“二阿哥看到中午的旱田,想到农人背水辛苦,你想到什么?”

天佑起身道:“儿子听父亲与那佃户作答,说是一亩地年租五斗三升谷子,因春夏无雨,谷子多没抽穗,这才补种豆子。即便背水,这块地势不算低,靠人力浇水到底有所不足。等到秋收,这豆子能收到几成也是难说。就算收成够缴租子,也没有入冬的口粮。若是有积蓄还好,若是没有的话,就要举债了。”

曹颙接着问道:“那你说说看,用什么法子,能使得他们处境好些?”

“要是种苞谷与番薯就好了。前者可以入官仓,后者种上一亩,阖家口粮就不缺了。”天佑道。

因曹家昌平庄子有这苞谷与番薯的试验田,外加上曹颙这半年的差事也多与这两种耐旱作物的育种与推广有关系,天佑又是喜欢农事的,所以并不陌生。

“苞谷与番薯若是能推广开,能活万千百姓。此次我去甘肃,除了巡视屯田外,就是再看看新划出的垦荒区。明年开始,就要有移民过来。你们两个多看多学多问,有什么好的建议,也可直接说与我听。若是有功劳,我为你们两个请封。”曹颙道。

听了这话,天佑小脸红扑扑的,带了几分兴奋。

并不是被名利所惑,而是被当成“大人”的激动。这个人,又是自己向来最崇拜与敬爱的父亲。

天佑挺了挺小胸脯,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弘普只剩下惊愕,眼睛直直的看着曹颙道:“姐夫,您逗我们两个呢吧?您料理的民生大事,我与曹霑还小。”

不小了,都知道“借刀杀人”、“釜底抽薪”、“声东击西”。

曹颙笑得温煦,道:“又不是让你们两个理事,不过是让你们学着拾遗补缺,怎么不愿意?”说着,又望向天佑,道:“天佑,你呢?”

天佑使劲的点头,眼睛亮亮的,道:“儿子求之不得。”

弘普见天佑如此,挤出两分笑,道:“愿意。”

曹颙见他们两个都“懂事”,就没有再多留,回自己房去了。

直到他走了,弘普才醒过味来,自己先头的“提议”,曹颙没有给出答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