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页)

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

从郭子仪的话里也可以知道,当时盗墓之风是很流行的,士兵也把盗墓看成是发财的手段,一般军人都敢盗墓,这是不是上行下效的结果?

值得一说的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盗墓的刺激,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墓设计上,特别重视反盗墓设计。她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位于今乾县城北6公里梁山上的乾陵,因为太坚固了,反盗墓措施得力,至今未被盗掉。

具体的,如武则天为什么会选择葬在梁山?乾陵有多么坚固,有怎样的反盗墓措施,是谁盗乾陵而未遂,会在下面的有关章节中讲述,此处不再赘言。

● 历史,对武则天其实并不公平

最后说一下,对武则天盗墓的看法。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8)

武则天这个皇帝,在中国封建时代二百多位帝王中,也算是有作为的皇帝,但她却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即便她活着时,也受到“窃国偷天”的指责。

虽然正儿八经当了16年皇帝,但在新旧《唐书》的“本纪”部分,史家却都没有称她为“帝”,而是“则天皇后”。《新唐书》上甚至吝啬到连一卷之章节也不想给她,将她与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合为一卷(第四卷),这对武则天确实是不公平的。

武则天做了很多可以留名青史的事情,仅举一例,现在影响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的高考,便源于过去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虽然起源于隋朝,但却是在唐朝,特别是武则天时代才真正开始的,武则天的功绩应该不小吧!

为什么史家会对武则天这么刻薄?大概与武则天的不当得权有关,大盗盗国在武则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费多大力气便把李唐江山的户头,换成了武姓了。在传统的伦理秩序的观念下,武则天从当皇后到当皇帝,都是非法的。

武则天将远近重臣掘墓焚尸,与他乱杀异党一样,也是为了巩固她盗窃来的大唐江山吧。

附一:

徐勣“棺中见灰”

唐英公徐勣初卜葬,繇曰:“朱雀和鸣,子孙盛荣。”张景藏闻之,私谓人曰:“所占者过也,此所谓‘朱雀悲哀,棺中见灰’。”后孙敬业扬州反。弟敬贞答款曰:“敬业初生时,于蓐下掘得一龟,云大贵之象。英公今秘而不言,果有大变之象。”则天怒,斫英公棺,焚其尸。“灰”之应也。(摘自唐·张��冻�百菰亍肪砹��

附二:

郝处俊“其棺必斫”

唐郝处俊,为侍中死。葬讫,有一书生过其墓,叹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后其孙象贤,坐不道,斫俊棺,焚其尸。俊发根入脑骨,皮托毛着骷髅,亦是奇毛异骨,贵相人也。(摘自唐·张��冻�百菰亍肪砹��

附三:

掘牛山“黄巢谷”

中和三年夏,太白先生,自号太白山人,不拘礼则。又云姓王,竟不知何许人也。金州耆旧云:“每三年见入州市一度。自见此先生卖药,已仅三四十年,颜貌不改不老。”其年夏六月三日,太白山有修谒金州刺史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崔尧封云:“本州直北有牛山,傍有黄巢谷、金桶水。且大寇之帅黄巢凌劫州县,盗据上京,近已六年。又伪国大齐,年号金统。必虑王气在北牛山。伏请闻奏蜀京,掘破牛山,则此贼自败散。”

尧封听之大喜,且具茶果,与之言话。移时,太白山人礼揖而去。尧封遂与州官商量,点诸县义丁男,日使万工掘牛山,一个月余,其山后崖崩十丈以来,有一石桶,桶深三尺,径三尺,桶中有一头黄妖兽,桶上有一剑,长三尺,黄妖见之,乃呦然数声,自扑而死。尧封遂封剑画所掘地图所见石桶事件闻奏。僖宗大悦,寻加尧封检校司徒,封博陵侯。黄巢至秋果衰,是岁中原克平。(摘自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 卷二)

看点提示:

● 皇家“晒”随葬品之谜

● 宋哲宗随葬玉椀复现人间之谜

● 盗墓贼“朱漆脸”中赵匡胤诡计之谜

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古代曾出现了大大小小68个王朝,384个帝王,其中正式称“皇帝”的334个。但有一个皇帝是绝无仅有——甘愿给人家当儿子的皇帝刘豫。“儿皇帝”创了中国皇帝版吉尼斯纪录,在盗墓史上也留下了绝笔。曹操设了临时性的“发丘中郎将”,刘豫专置挖坟掘墓的“淘沙官”,掘遍大齐国内的荒坟古冢。刘豫最可恨的是盗挖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