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4页)

一):“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大意:陵墓深至下通泉水,采集矿石炼铜浇筑内壁,使之密封。又在外面涂上生漆,用金玉、翡翠来装饰。墓中还建有宫殿等娱乐场所,墓上植木种草,如同山林,为了安葬侈华到了极点。)

秦始皇睡的那具棺椁,也应该是无价之宝。这里简单说一下古代葬具的规制。

棺与椁是有严格区别的。古代因身份的不同,所用葬具规格也不同。《礼记·檀弓上》记载,周代“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放置尸体的棺在最内层,也称内棺,明清皇家称之为“金棺”。

内棺的装饰相当讲究,天子内棺内壁要用红、绿二色丝绸包身,以金钉、象牙钉固定;棺外还要“镂彩画”,图案“杂金错”,就是用金丝勾勒线条。秦始皇收殓时,规格肯定比这标准还要高,至少不会低。

各层棺也有不同名称,天子的棺从外向里,分别叫大棺、杝棺(杝yí,椑棺)、属棺(两层)。

棺的材质、厚薄也有规定。大棺八寸,外用水牛皮或母犀牛皮蒙裹,三寸厚,故也称“革棺”;杝棺(椑棺)厚四寸,一般用椴木制作;属棺厚六寸,一般用梓木制作,所以亦称梓棺。

棺外还有椁。棺是放置尸体的,椁则是放置棺材的。《荀子·礼论》(第十九)称,“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这样算来,天子的棺材外还应该有两层椁,这样才算“七重”。棺和椁之间有一定的空间,用于放置随葬品,一般贵重随葬品都会放在这里面。

作为一代超级天子,秦始皇的棺椁至少七重。由于木质的棺椁易腐朽,春秋后期,随着青铜冶造技术的成熟,一些高等级的葬具便使用青铜来铸造。这也是当时王侯们极为崇尚的一种葬具,如伍子胥的主子吴王阖闾下葬时是“铜椁三重”;齐太公田和用“铜椁”。这在现代考古中,不时可以发现。

秦始皇的棺椁会是什么材质,不排除是铜材的可能,至少其外椁是铜质,《史记》已明说“下铜而致椁”了嘛。

秦始皇爱书爱学习,专家还比较乐观地估计,秦陵地宫中,应该秘藏了大量的珍贵绝版古籍,包括被焚毁的《诗》《书》、百家语,以及除秦国史书外的其他各国史书。

还会有秦始皇生前使用和收藏的宝物,如宝剑、宝玉、金、银器等。秦始皇是不是穿着当时流行的“金缕玉衣”,还是一个谜。

目前仅在陵区地宫外发现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阵容宏大的兵马俑坑则更是震惊世人,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正在对一号坑进行三期发掘。如果有朝一日秦陵真的打开了,可能又会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奇迹。

● 秦陵地宫反盗陵机关可怕

这么大的地宫,这么多的随葬宝物,不担心盗墓贼会光顾?不用担心,秦陵的结构和工程量都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罕见的,在营造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地宫中绝杀机关重重。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6)

当时盗墓活动已经很厉害了。秦陵营造之初的主持人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安死》(卷十)中称,天下“无不抇(hú,发掘)之墓也”。当时的盗墓贼称,“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抇之。”为了盗墓,在墓边盖房子作掩护,暗中行盗墓之实,此法至今仍有盗墓贼在使用。

《汉旧仪》称,“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从中可见,古代常用的反盗墓机关有“积石”“积沙”“悬剑”“伏弩”“伏火”等。

秦陵都采取了哪些反盗墓招术?从现有的史料上看,主要使用了“伏弩射杀”“活口坑杀”“墓毒毒杀”三大反盗墓手法。这三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最经典,也最常见的绝杀秘招。

这些与项羽盗陵关系很大,因此这里来详细说说。

● 秦陵反盗第一招——“伏弩射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 秦二世胡亥在永远封闭通往地宫的墓道前,“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秦二世命令工匠在墓道内安设可以自动发射利箭的弓弩,一旦有靠近墓道的,或是进入的人,装置会立即启动,射杀盗墓者。

这种装置,就是神秘的“伏弩”。

在中国古代帝王陵中,除了秦陵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