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没有防卫能力的人的行为,等等。这一方面提高了自己发生此类行为的门槛,也对他人有一种心理威慑。

厌恶也会让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东西。如果没有外部的强制力,人们不会去从事自己厌恶的活动。厌恶为人们远离庸俗与低级趣味构建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火墙”。

其三,有益于亲密关系的构建。在亲密关系中会提高厌恶的门槛。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那些抚育孩子的母亲们是那样自然愉悦地处理着婴儿的排泄物,而要让她们在处理别人孩子的排泄物时也如此自然,则是相当困难的。厌恶原本是一种口腔的感觉,因此人人都不愿意和不喜欢的人接吻,那会让人恶心。可是,热恋情人之间的接吻却是相互向往的、愉悦的。电视剧《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中,小女儿乔莉突然带一位男朋友回家。妈妈给两人倒水。大女儿乔媛对妈妈说,就他们这亲热劲,倒一杯水就够了。用他人的杯子是会让人恶心的。乔媛的意思是提醒妈妈: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了。

淡化厌恶有利于建立并巩固亲密关系。在许多言情小说、情感类电视剧中,都有这样两种类似的情节:一种是男女主人公中的一方误伤了另一方,被伤者住进医院,伤人者床前床后关怀备致,最终感动得被伤者“以身相许”。另一种是已经走到一起的一对发生了情感危机,一方(一般是要分离的一方)突然发生了意外,疾病或车祸之类,总之是住进了医院,另一方当然是关爱有加,最终又重归于好。为什么作家们都喜欢在医院里讲老套的故事?因为医院和病人都不会让人开心,而且人们大都有厌恶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来一位不但不嫌恶心,而且还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异性,也就是说,一般人都做不到的事,这位不仅做到了,还做得不一般,怎么能不让对方感动呢!在这样的条件下来完成情感的转化或增进才能让人觉得自然合理。

从希特勒来认识厌恶(4)

要全面地认识厌恶,还要清楚厌恶也有让人厌恶的问题:

首先,厌恶会轻而易举地成为一种逃避的借口。厌恶是以鄙视和抛弃的姿态对待需要解决的问题,给逃避找到了一个似乎理直气壮的借口。生活中,常有人因为讨厌某一个人,就不再正视相互之间存在的问题,使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带来不利的影响。或者因厌恶某一个人,而放弃已有的工作或新的发展机会。

其次,厌恶会让人失去发现的机会。一般人闻到臭味就会恶心,可能会错失品尝许多美食的机会。比如,榴莲、臭豆腐都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可榴莲素有水果之王的美誉,臭豆腐有着闻着臭吃起来香的特点。不过有许多人缘于对臭味的厌恶而失去了享受这类美食的机会。

人际厌恶带来的后果则更为严重。人们可能会厌恶某种文化习俗。对某种生活习惯、对某种衣着发式,这种笼统的泛化的厌恶,会造成自己对这一类群体中个体的错误判断,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比如,发展朋友、发现人才、发展机遇等。前些年,大多数人对留长发的男人没有好感,怎么看都像流氓。其实,这类人中不乏正人君子、艺术天才,也的确不乏流氓。

对握有权力的人来说,人际厌恶的负面作用会更大更危险。像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他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人们几乎一致认为,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厌恶是造成他屠杀犹太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直觉的恶心有时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对美的热爱深深根植于人的内心,它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往往容易为外在的美所迷惑,失去发现真正的心灵美的能力。有些时候直觉的厌恶是需要克服的情绪。如普通人对畸形人、残疾人的直觉反应是恶心,人们往往不自觉地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仿佛不是同类。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人们对这个特殊群体应有的尊重和特殊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导演托德·布朗宁在他的讽刺电影《畸形人》中对此做了夸张的演绎与深刻的批判。影片中马戏团里的连体人、双性人、侏儒、巨人等对正常人充满了怨恨。他们一边高喊着“把她变成我们中的一个!”一边把少女肢解的情节让人不寒而栗,更让人警醒和反思。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有一种奇特的欲望,渴望体验一种可以控制的恶心感。人明明知道有些事物恶心和恐怖,但仍然抵挡不住好奇心。儿童和青少年对一些恶心的东西有偏爱。像“木子美”现象、“芙蓉姐姐”的走红等等,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