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2/4页)

王之才。

“额娘,孔子的意思是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人民才会臣服,反之则人民是不会服从的。”一旁的弘昼突然开了口,满脸的自得之色。

“答案正确,奖励一下。”我顺手在碟子里捡了一块马蹄酥,放在儿子嘴里,抬头望向另一个孩子道,“弘历是否想问,既知是邪曲之人,不若弃之,为何还要任用呢?”

弘历的眼神中泄出一丝诧异,却非常认真地点了点头。

“能换个角度想问题,弘历不简单。”我冲着他赞许的笑了笑,照样拿了一块点心放在他的手里,“好直而恶枉,天下之至情也。然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试问帝王治理天下,能否只留正直之士,而驱逐所有邪曲之人呢?”

“而且,世上的人,也不能只用善恶两个极端的标准区分。。”我抿了一口茶,继续道,“人皆有私欲、贪念,即使最正直无私的人也会有其自身的缺点。所以,帝王之道,贵在包容之心,知人善任,使臣子的优点能够与他担任的工作相符合,并以制度为手段有效的抑制恶的一面的滋生,这样才能使国家的各个部门正常而有序的运转。”

“所以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玉姨这番道理,倒是比师傅说的还透彻呢。”弘历想了一下,一副信服的口吻。

“不过要我说,额娘似乎有些文不对题呢!”弘昼在一边舔着手指,突然很狡猾地笑了出来。

这小子,专会来拆我的台,我白了他一眼道:“儿子,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道理,就不用人再教了吧?”

窗外的月亮不知何时爬上了屋顶,和着夏夜晴朗的星空,皎洁而透亮。回头看看已经睡熟的两个小子,似乎也生出几分困意。亥正时分,不过才21:00点罢了,若是还在现代,不是正躲在哪个自习室的角落里狂背GRE,就是和阿真在北门外的砂锅摊前快乐的夜宵。想到阿真,脑海里的印象似乎有些熟悉的模糊,或许,我已经太久没有想起他,还是早已把那两个亦真亦幻的人影重叠在一起了。

轻轻的带上门,转身回了自己的院子。才刚迈上台阶,就看见四爷斜靠在院子当中的长椅上,仿佛是睡着了。蹑足走到他跟前,靠着椅子的扶手蹲了下来。

他微闭着双眼,轻蹙着眉头,仿佛睡梦中也在谨慎的思考。似乎很久,都没有这样仔细地端详过他的样子,自从有了弘昼,再加上弘历也搬了过来,整个人的生活都被孩子占得满满的。直到不知不觉中,那曾经瘦削的面庞已渐渐变得丰润,棱骨突出的额角也被几条浅浅的皱纹覆盖在下面…手指不自觉地从他的眉间划过,再向下掠过那挺直的鼻梁,细薄的嘴唇,记得听人说过,拥有这样外貌的男人,都是隐忍而坚毅的。

眼底忽而有些酸涩,仰首望天,玉盘徒转,银汉无声,一条横亘在天幕上的狭长故道,隐隐闪着神秘的光亮。放眼之处,紫禁之巅,万人仰首,即使再多的坎坷,再多的疲累,也只会把他的光彩磨砺得更加成熟而纯粹。

我似乎一下子有所领悟,那份徘徊于眉间心上的渴望,抛开权力,抛开财富,或许仅仅只是一种单纯而近乎直白的本能。

探出的手忽然被人抓住了,缓缓地从唇间移到胸口,感受着那颗心强力而有节奏的跳动。睿智而深邃的眼波,如同夜色下宁静的海面,温柔的把我溺在中央。

“不要再用这样的眼神看我。”我低下头,说得有些含糊。

“为什么?”他扳过我的下巴,问得异常认真。

“因为,会让我无可救药的爱上你。”我推开他的手,笑着转开了脸。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丙辰,命皇十四子贝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讨策妄阿喇布坦,上御太和殿授印,命用正黄旗纛。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

梧桐院内,片片黄叶很唯美的落下,在半空中挥洒着生命尽头的最后一抹灿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东厢书斋里传来的声音有些刻板,并不悲悯于这秋日的沧桑萧瑟,同样也不为那斑斓的色彩而怦然心动。这些日子,我时常会回想起那个宁静的夜晚,我坐在他的身上,他把脸埋在我的颈间,温热的呼吸掠过我的耳垂…

“十三弟是没有机会的,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告诉他。而且,我不想让他搅进来,真的,不想。”

“你知道吗,今儿个是额娘让十四来找我的。其实,如果皇上一定要从我们兄弟中选一个出征的话,我倒宁愿是他。一母同胞,亲兄热弟。万一,要是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