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2/4页)

用于修修补补,成不了大气候,到最后还得靠外国人。”

马海发的话,正好刺中了马德文心灵深处的隐痛,他不由得抚摩起身上的伤疤,想起岷山血战中惨死的三弟,顿时火冒三丈,拍了一下桌子:“大不了咱不买他的鬼把戏,照样过日子,难道中国还怕洋人?有本事就开战啊,我依旧披挂上阵,带着嘉绒儿郎上阵杀敌!”

“老师,咱们同他们不是没有交过手,结果您都清楚,都败掉了!刀枪棍棒拳脚功夫再厉害,都无法抵御火枪的威力。以前人们都以为买了洋人的武器就可以保家卫国,可以不受别人的欺凌。可学生认为,这不是办法,咱不能看着洋鬼子的眼色过日子。你想想,天下有这样做生意的吗?咱穆斯林做生意讲个‘诚信’二字,他们卖给我们的都是次品,还要百般勒索,让咱们的军队永远不如别人的,永远没有法子去打赢他们,真的开战,他翻脸不认人,咱手中的武器都成了一根根废铁不是?哎。。。。。。要是咱们也像外国人那样,到处开矿兴业、开工厂、修铁路、兴教育,保不定他们来买咱们的货物,也不至于一天受外国列强的欺凌。”

“说得好!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干什么事儿,都得靠自己。想当年,洋人还没有开化之时,就有我回人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显我神州之威严,扬皇恩于四海嘛!”听了马海发出自肺腑的话,马德文再一次觉得自己老了,不行了,当年行侠仗义的豪情已经被岁月时光冲淡,变得目光短浅了。以前大哥曾经对自己说过,应该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自己还不屑一顾。看了陈戊的遗书,马德文受到了震撼,听了马海发的话,他觉得自己不如这些意气风发的晚辈。中国要复兴要富强,要有一支可以抵御外敌的军队,靠的是他们这些人!马德文眯着眼睛,上上下下将马海发打量一番,蓦然间,一股暖流从心头泛起,他仿佛看见陈戊的影子在此人身上回荡,心中默念着《古兰经》,感谢真主给自己送来一个才华横溢的儿子来!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2)

“哈桑,你在青海老家定亲没有?”马德文慈祥地问。

“没有,当兵打仗出门在外,那有闲情说这些!”马德文羞涩地回答。

“哦,不着急!不着急!”马德文心头一喜,他迈步走到窗前,缓缓说:“哈桑,咱中国文化洋人哪里懂得?可谓博大精深啊!其实,我们中国人并不比洋人差,只不过读的书不同。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圣人都虚心求教,何况咱们这些学子。要我看,这洋人也是爹生娘养的,不比咱聪明多少,只不过是先知先觉罢了。他好的,咱学,然后超过他们,有位叫冯桂芬的先辈,不是说过‘以中华之伦常名教为本位,辅以诸国富强之学术’的话吗?我看有道理,我们不但要学习外国人的长处,更要传承自己的东西。”

马海发听了,觉得老师说的有理。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穆斯林的家庭,儒家思想还是略知一二。不过说到“研习”二字,就有点脸红了。毕竟经堂教育提倡的是*文和波斯文的教学,他离开孔孟世界太久了。

“老师,我。。。。。”马海发羞愧的低下了头。只等马德文的训斥,在经堂教育中,只要马海发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换来的便是老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笑,他自小个性极强,每当遭受这样的待遇,换来的便是秉烛苦读。

马德文放下手中的茶碗,抚摸着胡须笑着说:“从胡登洲老先生开办经堂教育起,咱们大致分有几个学派,以常志美、李永春老先生为代表,主攻*文的陕西学派。注重学识的山东学派是讲究波斯文的;哈桑你属于以周老爷子为代表,学风严谨少而精的兰州学派;而为师则是兼有陕西和山东学派风格的云南学派。不过各个学派都有点极端,专攻本教文化,不失忘记了都是华夏子民。这人啊!不可忘本,咱穆斯林不但要专攻回人之学,也要兼习汉人的文化。”说到这里,马德文拍了拍马海发的肩膀,宽慰道:“这不怪你,事实上汉人说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为一家人,就要知道自己的文化。我回回人中也不乏很多学习儒家文化的全才哟!”

看着马海发一脸疑惑的样子,马德文说,:“想必你不信,为师给你举几个例子吧!”

“其实,自我回回人移居中原,其子弟自幼接受中国教育,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名人很多。说远的,在唐代有位名叫李彦的*后裔,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竟得登第而显名。五代时侯,波斯人后裔李家三兄妹,文采出众。其中一个叫李禹弦写的诗,还被存入了《全唐诗》。在元代,咱就不得不提一个叫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