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部分 (第1/4页)

为了配合西面的英法联军,同时迫使奥匈帝国谈判,10月12日宋智周命令塞希联军同时发动了总攻势。仅仅一日,面对二十余万塞希联军的猛攻,在损失六万多士兵之后,10月14日,克韦沙查男爵率领余下的近六万残兵败将向塞希联军投降。

与此同时,美国将军潘兴指挥伊松佐河战线的美意联军突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地区,一路连克卢布尔雅那,萨格勒布、里耶卡、巴尼亚卢卡等城市。随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入波黑境内,10月16日进抵波黑首府萨拉热窝与在亚得里亚海登陆的大军会师。

而另一路大军则沿斯普利特等地一路南下,会合杜布罗夫尼克的美意联军,数十万人呈雷霆之势压向了阿尔巴尼亚和黑山一带的二十万德奥联军。至此一战,美军也是声威大振,总算在战役后期向全世界证明了美国军队的战斗力。

而阿拉斯加方面的进攻,依然采用空中掩护加上机械化兵团推进的战术。10月12日,从保加利亚边境进入塞尔维亚境内的第2集团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尼什(塞尔维亚东南边境城市)。

同时,从丘斯腾迪尔越过边境的第十集团军在攻克普里什蒂纳后,也没有南下去攻打被分割压缩在亚得里亚海沿岸阿尔巴尼亚地区发罗拉及科尔察的奥匈军队,而是沿大摩拉瓦河铁路线北上,会合第2集团军后又继续北上,二十万大军直逼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

眼见协约国联军势如破竹,奥匈帝国已经濒临崩溃边缘,奥匈国内分离势力终于插上了最后一刀。浑身流血的奥匈再也无法止血,反而越流越快。

而在这个时候,土耳其也与10月18日与阿拉斯加代表的协约国在伊兹密尔签定了停战协议,正式退出了这场持续了四年的战斗,当然,暗地里土耳其与阿拉斯加所签订的秘密协议就不为人所知了。

土耳其的投降同样比历史上仅仅提早了不过十二天,这个情况倒是让叶枫也很是纳闷,难道强大的阿拉斯加介入,居然仅仅只能推动历史改变不过十几天,那么奥匈呢,只怕也差不多,弄不好还是会按照历史上一样,因为历史上奥匈是在11月3日正式签订停战协议的。距离现在的时间也不久了。

叶枫这次的预感说不上多么准确,首先,奥匈确实如同历史上一样内部开始分裂,但另一方面,这次的时间没有按历史一样,而是在土耳其人投降的当天,传来了捷克方面宣布于17日宣布独立的消失,虽然这件事比历史上也只提前了十一天,但终究是再次提前了。

10月17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随后,10月19日奥匈的主要邦联国匈牙利也宣布独立,并退出这场战争,奥匈帝国已经完全丧失了抵抗的能力。

10月20日,占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四万奥匈军队面对二十万协约国大军的威胁,非常干脆的选择了投降,协约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回了被奥匈侵占了两年之久的塞尔维亚首都,随即早已经结束了塞尔亚湾战争的塞尔维亚数万残军得到协约国认可,提师北上,他们将一路收复塞尔维境内其他尚未收回的土地,然后将与协约国大军会师首都贝尔格莱德。

10月21日,被分隔在亚得里亚海沿岸阿尔巴尼亚地区发罗拉和科尔察一带的十几二十余万奥军向南下的意美联军投降。22日,萨拉热窝向围城的美军投降,至此。几乎整个巴尔干一带都落入了协约国手中,这个引发这场世界浩劫的火药桶在被炸成一片废墟后终于逐渐归于平静。

10月23日,回天乏术的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宣布放弃抵抗,而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奥匈帝国名存实亡,不光是捷克,就是匈牙利和奥地利两个主要邦联国都已经先后独立,卡尔一世更是在宣布停战后的当天就被驱逐。德国最后一个盟友不复存在,同盟国体系就此崩溃!

而同样是在这一天,同盟四国中的老大德国也终于开始了崩溃,10月25 日,德海军司令部下令基尔港的德国远洋舰队出海同英军作战。若失败就“光荣地沉没”。基尔港的8万名水兵拒绝起锚,并把军舰熄了火。水兵的抵制虽然迫使德国海军当局收回命令,但水兵们却遭到迫害,被逮捕了几百人。一场即将席卷德国的起义燃起了火苗。

10月27日,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敌去了德国最高统帅之职,德军政两界已经一片混乱。涂毒世界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真正开始接近尾声,让全世界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当欧洲激烈正酣。并且逐渐进入尾声时,在参加欧战并决定了胜负的两个北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