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这时候已经统一天下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要召他进来,秦始皇也想听流行歌曲,也要他来弹,结果的话在进宫以后,被人发现,这是荆轲的密友高渐离,被发现了。但这个时候,应当说秦始皇是很爱才的,这件事就是个例子,很爱才。他怎么办呢?他既想听他的音乐,他又害怕高渐离成为荆轲第二,他就想了一个叫我们今天看来很残忍的做法,把高渐离的双眼给他熏瞎,让他失明。你失明了,你看不见了,你就不能行刺了吧,就让他击筑,这样高渐离就逐渐地得到了秦王嬴政的信任,接近了秦王嬴政。越来越近,越来越接近,然后高渐离就凭声音大体感觉出来嬴政在什么位置上。高渐离后来在筑里面装上铅,大家知道铅是很重的,他在最短的距离中间,拿这个筑,灌了铅的筑去砸这个秦王,想完成刺秦的伟业,结果也没成。你想一个盲人,去扔一个不盲的人,那秦始皇看见一躲,不就过去了吗?最后高渐离被杀了。

这从此以后,这秦始皇就得了一个教训,被他灭的六国的人,一个都不能接近,人人都可能是刺客,他再也不接近了。但是他不接近,还遇到刺客,是谁啊?张良。大家都知道张良吧,张良他是韩国的贵族啊,韩国灭了以后,张良变卖家产,然后买了一个刺客,我们叫什么呢?这叫今天叫高薪雇凶,雇凶杀人,当然这次你不能接近,所以张良的杀人的办法,就是远距离投掷,弄个大铁锥,一砸,刚好没有砸到秦王坐的轿车上,砸到旁边那个车上了,这秦王侥幸躲过一劫。所以秦始皇一生,从他统一六国,荆轲刺他的时候,是在统一六国之前,从统一六国之前到统一六国之后勤工作,不断地有人在刺杀他,所以荆轲刺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代表了实际上荆轲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地代表了六国反秦武装这六国的人不甘心,被秦灭亡的这些国家的人,要刺秦的一种普遍的心理。

[画外音]从荆轲刺秦,到张良雇凶行刺,秦始皇一生之中多次被刺杀的经历,而惟独荆轲刺秦是《史记》中记载得最详细的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此,荆轲刺秦,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人们对他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人说荆轲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派,也有人说荆轲是一位侠义英雄,那么荆轲刺秦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荆轲呢?

荆轲的事情,既然影响这么大,对荆轲的评价肯定会众说纷纭,我介绍几种主要的观点。第一,我们中国古人,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赞扬荆轲,在这样大批地,赞扬荆轲的诗文中间,都称荆轲是英雄,所以荆轲的第五个评价叫“侠义英雄”,他是一个侠义英雄,是一个千古义士,大家是这样看待他的,最有名的,我举两个例子,每一个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陶渊明,陶渊明是个隐士,隐士隐居田园,啥都不管,但陶渊明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咏荆轲》,在这首诗中间,陶渊明写了非常有名的两句话,说“其人虽已没,千古有余情。”(《咏荆轲》·陶渊明),这个人虽然已经死了千年了,他是他那种,侠肝义胆的精神,仍然在今天流传,陶渊明是个大诗人,所以《咏荆轲》流传非常之广,影响非常之大。还有一个,不太出名的诗人,写了一首诗,也有两句,叫“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还是赞扬荆轲的侠士精神,所以称荆轲为侠士英雄,这是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一种看法,也是可以说是主流看法,当然这个评价主要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东西。

第二种评价,愚蠢之人。这个说法就相反了,不是赞扬荆轲了,是在批评荆轲,这也是两个很有名的人提出来的。第一个是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扬雄首先提出来此说。第二个批评荆轲的人,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司马光批评他,司马光说你这个荆轲,被太子丹豢养,然后你去刺杀秦王,不顾你的家族被灭族的这种危险,太愚蠢了。这是古人的两种看法,一个是侠义英雄,一个是愚蠢之人。

今人呢,就有了更多的自由了,今人的看法大致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雇佣军”,我们看过很多,这一类的故事,认为荆轲是什么呢?荆轲是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拿人家的,最后没办法还人家太子丹了,只好拿什么还呢?拿命去还,所以他是个雇佣军,是个受雇于,太子丹的刺客,这是今人很流行的看法。第二种看法,认为秦始皇他的作为,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秦始皇是代表历史的发展潮流的英雄,那么荆轲要刺杀他,那么荆轲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那就是什么呢,反动派。所以呢,我们看了上面的许许多多的说法,我们最后结论,是什么呢?一个荆轲,各自表述。荆轲就这么一个人,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