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赢政也顶不住了,就突然发飚,下令把所有六国来的人一律驱逐,这就是所谓的逐客事件。

(话外音):秦王嬴政所制造的逐客事件,在秦国政坛上的六国客卿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很多人不得不收拾行囊离开秦国,李斯是楚国人,他也难逃被驱逐的厄运,那么即将成为秦国重臣的李斯,他的心情如何。

李斯这个时候是最窝火的,也最愤怒,所以李斯在离开秦国的都城回六国去的途中,内心愤愤不平,就给赢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谏逐客书》。这个《谏逐客书》呈上去以后,赢政看到了,立即下令,停止逐客。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因为它击中了赢政的三根软肋。第一,李斯指出,客卿对秦国有大功;第二,逐客是重物轻人;第三,逐客是帮助六国。《谏逐客书》中最重要的是这三条,我们一条一条来说。

第一条,李斯的原话是“客何负于秦啊”,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秦国几代有作为的君王,秦穆公用的是百里奚,謇叔和由余,这三个人都是六国之人。秦孝公用的商鞅也不是秦国人,秦惠文王用的张仪,秦昭襄王用的范睢都是六国的人。如果没有客卿,也就没有秦国的崛起,也就没有功勋卓著的秦国国君。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都是因为客卿的帮助,才成为秦国崛起之路上的四座丰碑,这是历史事实。李斯把这个事实一摆,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最有说服力,就击中了秦王的第一根软肋。

第二条,重物轻人。李斯很会说话,说秦国出产什么东西呢?六国的宝物秦王一个都不想放弃,像隋侯珠,和氏璧都不是秦国出的,但你秦王赢政都想得到。如果你只要你秦国的,六国的宝物,天下的宝物就都不要了吗?这是对宝物。第二对美女,无论江南的美女,燕赵的美女,你秦王赢政见一个爱一个,你没有说不是秦国出生的,就一律不要,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对宝物,对美女都不论国籍,唯独对人才要讲国籍,那你这个跨国公司还怎样经营?这话说的非常有分量。

第三,逐客的结果帮助六国。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只有那么多,秦国不要,那不是把人才赶到六国去帮助六国吗?这些人才去帮助六国对秦国有什么好处?这又击中了秦王赢政的第三根软肋。最后李斯总结了一句话,说你这个逐客“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说你这不是统一天下的好办法,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拙劣的做法。

秦王赢政的软肋一被击中,我们看赢政的表现,立即下令,收回成命,把所有被逐的客召回来。这件事,我觉得秦王赢政很不简单。我们一讲秦始皇,都讲秦始皇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实行暴政,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前期的秦王赢政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很有魅力的人。就这件逐客令收回来看,他需要三条,第一是胸怀,如果没有求贤若渴的胸怀,没有统一天下的胸怀,不可能收回命令。第二是眼光,如果没有识人之明,看不到李斯的才华,不可能收回成命。第三是度量,因为收回成命就意味着承认自己做错了。我们知道,让一个人承认错误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承认错误更难,让君王承认错误是天下最难的事。赢政就收回这个逐客书了,这说明,这个时期的秦王赢政头脑清醒,志存高远,胸怀博大,慧眼识人。

逐客令收回,第一个受益人是李斯。在逐客之前,李斯是客卿,逐客令收回以后,李斯由客卿改任廷尉,主管国家司法机关的最高官员。李斯担任廷尉以后,辅佐秦王嬴政,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攻打韩国。《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一段重要的记载:“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说李斯担任廷尉以后,就向秦王建议要先攻韩,把韩国灭了,恫吓山东六国。韩王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平时不受重用的韩非找过来,计划怎么样才能削弱秦国。《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记载,秦王赢政十四年,“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说赢政十四年,韩非出使秦国,秦国用李斯的计谋,把韩非扣留下来,最后韩非死在秦国。还有一则材料,在《史记。韩世家》记载:“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安五年,就是韩王安五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就派韩非出使秦国,最后韩非就死在了秦国。这几条文献讲了一个事实,就是李斯建议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就和韩非商议要对付秦国,这样韩非出使秦国,李斯就建议把韩非扣下来,最后韩非就死在了秦国

[画外音]李斯的《谏逐客书》使得秦王嬴政终于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