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他要不给,两家就有一拼,咱们就躲过这一场灾难。这样,魏氏也决定给了。这样,知伯就从韩氏卿族和魏氏卿族各要了一个很大的县。这时候,知伯已经有点儿飘飘然了,很高兴,胃口也就越来越大了。他就把目光盯向了赵氏卿族。赵氏在韩赵魏三家实力最强,虽然比不上知氏,但是弱不了多少。赵氏卿族的族长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有心理准备了,知伯这次找赵氏要地,比找韩氏,魏氏更苛刻。韩氏,魏氏是要地,要哪块没讲。找赵氏要地,指定了要哪儿。但是赵氏宗族的宗主赵襄子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很勇敢,很有魄力的人,他不愿意给,断然拒绝。而且赵襄子知道,他一旦拒绝,知氏一定要动武,所以他立即作备战的准备,而知伯遭到拒绝后,立即就把韩康子和魏宣子找来,要三家联手攻打赵氏。

赵襄子这时找他的一个家臣,叫张孟谈,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赵襄子问他,我们应当以哪一个地方作为我们和知伯对抗的根据地。张孟谈就说,晋阳,就是今天山西的太原,最适合我们赵氏长期坚守,赵襄子就同意了这个意见,迅速派兵到晋阳。然后赵襄子带领全族的人退到晋阳。晋阳的城墙非常坚固,粮草充足,但是看过以后,发现缺作战使用的弓箭。首先没有箭杆,其次没有箭头,没有办法制造那么多箭。然后赵襄子就找张孟谈,张孟谈说当年建晋阳城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个准备,说晋阳城的宫殿,宫殿的墙,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砌起来的,是用荆棘和芦苇立起来的。一根荆棘,芦苇都有一丈多高,可以做箭杆。然后,张孟谈说箭头也不用发愁,晋阳城宫殿里一根一根的柱子,柱子下面有一块石头,用来支撑柱子。这些石头不是石头,是用铜浇铸起来的,把它们融化掉,就可以制造箭头。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赵襄子守城的决心也就更大了。知伯领着韩氏,魏氏两家围攻晋阳,打了三个月,打不下来,知伯就派这三家的军队把晋阳围上了,然后知伯就巡视晋阳城,他发现,晋阳城外有一条河,当时叫晋水,就是今天山西的汾河。知伯就想了一个办法,要把晋水顺着河道砌一个坝,让水不能往下流。然后开一个渠,把水引着灌到晋阳城里来,水淹晋阳。,史书记载这个大水有多高呢?离晋阳城的城墙只剩三板,三板是什么意思呢?古人修建城墙,不是用砖制的,是用夯土夯出来的。用两块板夹住,中间填土,填到一定程度把土夯实,然后再填,这一层板修成了,再往上加高一层。这场大水离城墙的顶部只剩三板的距离,水势非常大。水淹以后,知伯非常高兴,就坐着车,替他赶车的是魏氏的宗主魏宣子,替他作警卫的是韩氏的宗主韩康子,带着知伯去巡视。知伯看过以后得意忘形,说了一番话,他说我今天才知道,大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而且我今天知道,我不但可以看到晋水淹没晋阳,我还知道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绛水可以淹没平阳。安邑和平阳都不是一般的城市,安邑是魏国的都城,平阳是韩国的都城,你想想,知伯的话什么意思?他觉得韩国,魏国都城外面都有水,照样可以引水把这两个国家的都城淹了。这话一出口,只能说知伯已经得意忘形了。但是话说出来以后,可叫韩氏老大和魏氏老大心里都一哆嗦,就知道知伯没有怀好意,两个人心里都开始提防了。

结果这个水灌晋阳城整整淹了三年,城中到了什么程度,人已经住到树上了,锅要吊起来才能做饭,赵襄子这个时候已经很难坚持了,所以又找张孟谈商议。张孟谈说,你让我出城,去见一见韩氏和魏氏,赵襄子就同意了。张孟谈就出来见了韩氏,魏氏的老大,就说,赵国肯定要灭亡了,大水淹了三年,但是一旦赵国灭亡,接下来就是韩国和魏国了。这话一下击中了韩氏,魏氏两家宗主的软肋,知伯是不会罢休的,灭了赵国,接下来就要灭你们两国。这两家的宗主就说,我们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害怕,我们商议好的计划没有执行就被知伯知道了,那我们就全完了。张孟谈说,这不要紧,今天就我们三个商议,出你们两个人之嘴,入我一人之耳,没有第四个人知道,你们放心。然后,三家就商议好,就是这个时韩氏跟魏氏商议好,要和赵氏联手了,不能让赵氏灭了,这就叫唇亡齿寒,兔死狐悲。这样一来,韩氏,魏氏就决定联手共同对付知伯。张孟谈回去就告诉了赵襄子,赵襄子当然非常高兴,但是这个商议好的事情,还没有执行的时候出了一点小岔子。就是张孟谈,作为赵国的使者,又到知伯的大营中,到大营门口碰见了知氏家族的一个大夫,叫知果。知果看见张孟谈以后,立即进去告诉知伯,说韩魏两家马上会背叛咱们,因为我们军营门口看见了赵氏的家臣张孟谈,这个人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