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祖列宗的遗志,富国强兵。讲到这里,特别是讲到继承赵国先祖的功业,打动了他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表示理解和支持。

[画外音]赵武灵王具有雄才大略,他即位之后,就想光大先王的功业。赵武灵王趁着中原地区各国相互攻伐之机,积极向北方扩展领土。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赵武灵王发现,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战车,在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并不实用。而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则显示出特别的优势。于是赵武灵王在赵国积极推行游牧民族的骑射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短衣装束,这就是胡服骑射。那么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究竟给赵国带来了怎样的好处呢?

因为赵国的北面和西面都是游牧民族,它穿上胡人的服装以后,最大的好处就消除了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和华夏民族中间的心理隔阂,大家穿同样的衣服,有利于相互融合,能够使游牧民族得到一种文化的认同感。这是赵武灵王胡服的最重要目的。这样做以后,周边的少数民族有的干脆就归顺赵国了,有的主动向赵武灵王献出战马,还有的干脆就把他们的骑兵改编成赵国的骑兵军团,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特别是骑兵,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洗刷耻辱,赵武灵王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件事。当时有五个国家,相互称王,这五国就是韩赵魏,中山和燕国。大家知道,在周朝,只有天子才可以称王,王是最高的称号,诸侯只能称公,称侯,不能称王。而这个时候,齐国,楚国,秦国都很强,他们都称王。剩下来韩赵魏,中山和燕国这五个国家没人理。怎么办,这五国国君一聚会,互相之间统一称王,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五国相王。觉得这一下,咱们也成王了,但只是改了名字,实力没变。这件事发生在赵武灵王三年,紧接着出现了两件事情,赵武灵王八年,韩赵魏燕加上楚,五国攻打秦国,竟然被秦国打的大败,五国打不过一国,所以赵武灵王说了一句非常痛心的话:“无其实,敢处其名乎?”没有实际的本领,敢要那个虚名吗?虚名那个王,有什么用?赵武灵王下令,从此以后,任何人不得叫我称王。其实我们讲赵武灵王,是后人对他的尊称,赵武灵王称王也就是几年,他自己就把王的帽子摘了,这是一件事。第二年,赵武灵王九年,韩赵魏三国攻秦,又打败了,光赵国被秦兵杀了八万多,两件事以后,赵武灵王再不称王,终生不称王。他的儿子后来都称王,他不称王,因为他感到实力不行,这是第二点,他胡服骑射的目的,想洗刷这个耻辱。第三点,不改则亡。当时各国都在变法图强,如果赵武灵王再不变法的话,赵国就将沦为别人灭掉的国家,所以赵武灵王大张旗鼓的推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十九年,推行胡服骑射的开始,就发兵攻打中山国,赵武灵王二十年,干脆建立一个骑兵基地,专门召集胡人和赵国人训练骑兵,组建一个骑兵军团。然后经过十二年的持续打击,赵国灭掉了中山国。灭中山国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赵国的北部,南部连成了一个整体,赵国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统一的国家。所以胡服骑射对于赵国来说,它的领土是大大的扩展了,这是一大功劳。更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把北边,和西边的大片胡人土地给占了。所以赵武灵王二十年,他占领胡人之地千里,史书记载叫“辟地千里”。所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应当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使赵国一下子成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之一。也就是在赵武灵王辟地千里的这一年,赵武灵王还作了一件大事,他亲自派兵到燕国,把在燕国作人质的秦国太子接回来,拥重兵护送回秦国当了国君,这个人就是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是赵武灵王把他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武灵王成就了秦始皇,这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画外音]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不仅拓展了赵国的疆土,壮大了赵国的实力,而且使赵国成为了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之一。更重要的是,由于推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取得了和秦国一争高下的军事实力和政治资本。可是就在人们瞩目赵国如何进一步强大的时候,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突然废掉太子赵章,禅位给小儿子赵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这里面潜伏着怎样的危机,赵武灵王的退位给秦国的统一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契机呢?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也就是胡服骑射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赵武灵王突然宣布退居二线,让小儿子赵何接替赵国的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当时赵惠文王十岁。而且他派了一个人,就是辅佐了他父亲,辅佐了他的两朝重臣肥义做小儿子的相邦,就是相国和傅,自己称主父。赵武灵王做这件事情,让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