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手下最重要的两个公族,一个是平阳君赵豹,一个是平原君赵胜,这个赵胜很有名,战国四公子之一,和他们两个商量。赵豹就主张不能要,你要了这个郡,那秦国就可以把一腔怒火泻到赵国身上,秦赵之间有一场恶战,得不偿失。而平原君赵胜认为不要白不要,一个郡十七个县,凭什么不要。请大家注意这两个人,这两个人都姓赵,都是赵国的公族,国君的亲戚。赵惠文王时期,赵惠文王一有为难,找谁商量呢?廉颇,蔺相如,赵奢。赵孝成王找谁呢?赵国的公族,不找廉颇了。所以这个时候,赵孝成王明显一继位,遇到大事,明显找贵族,公族商量。商量的结果,赵孝成王也觉得不要白不要,决定要。这下,马上就得来一个必然的反应,秦昭襄王震怒,不是一般的怒。这叫到手变转手,本来是到手的上党郡,现在一转手成了赵国的了。秦昭襄王立即就派了一个大将带兵攻打上党,很快就把上党打下来了。打下上党以后,上党的老百姓不愿意,虽然他们的土地被秦国占了,但他们不愿意做秦国的子民,上党郡韩国的老百姓,全部往赵国逃。赵国这时候就派廉颇去援救,廉颇就带兵驻守长平,就是今天山西高平。在这个地方,秦赵之间要有一场大战。当然这个战斗开始打得并不顺,特别是开始廉颇打得不顺,廉颇在接受命令以后,在上党之战初期打得不好,损兵折将。但是廉颇非常有经验,一看到秦军来势很猛,自己连连受挫,初战失利,就下令高筑壁(营)垒,固守不战,耗上了。廉颇这一耗,就跟秦军耗了三年。

(画外音):廉颇跟秦国打起了消耗战,廉颇这一耗 ,因为长平离赵国近,赵国运输粮草,补充兵力,都比较方便,而秦军是远征到这里,

这个消耗战耗了三年,秦国就吃不消了,秦国就想办法怎样能把廉颇这个人拿掉,就使用了反间计。秦国派人花了很多钱,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第一,廉颇马上就要投降了,因为他打败仗了,赵王斥责他,所以廉颇想要叛变赵国。第二,秦国不怕廉颇,你看廉颇三年不敢出战,秦国最怕的是打阏与之战的赵奢的儿子赵括,把这个谣言散布出去了。这个话就传到赵孝成王那儿,赵孝成王就召见手下一个重要的谋士,叫虞卿,很有名的一个大臣。赵孝成王开始见虞卿的时候,就提出来要和秦国决战,但是他手下还有一个大臣反对,认为应当议和。说来说去以后,虞卿就说不能议和,他反问孝成王,说现在战与和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还是在秦国手里?赵孝成王说在秦国手里。第二,秦国和我们打仗,是想得到上党郡呢?还是想彻底打败赵国?这个问题就很有水平了,如果是想彻底打败赵国,那么长平之战就不是一场一般的战争,就是生死决战。赵孝成王就回答,说秦国确实想通过这一仗打败赵国,这问题就明显了,主动权在人家手里,而秦国是想彻底打败赵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虞卿就提出一个办法,如果你意识到这是一场决战,应该立即派使者带着最珍贵的宝物到楚国去,到魏国去,这个消息反馈到秦国,秦国就会感到魏楚赵三国要合纵了。如果三国联合对付秦国的话,秦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这时候你再和他议和,就能谈成。虞卿这个意见被赵孝成王否决了,其实虞卿说的是很有道理的。等赵孝成王派了使者到秦国以后,他第二次召见虞卿,说我的使者已经去了,秦国已经接纳了,你觉得怎么样?虞卿说,使者去也谈不成,而且你这次派的使者不是一般人,是个赵国身份非常高的一个人,这个人一到秦国,和谈肯定不成。秦国可不是一般的国家,它会拿着你重要的使者做新闻点,爆炒一番,闹的沸沸扬扬,让整个山东六国都知道,赵国派了个重要使者到秦国议和。这个消息只要一传出来,无论是魏国,楚国都不会和你合纵了,因为你要求和了,所以你这个使者去,是个天大的错误。使者一到,再想合纵,再想搞一个反秦联盟都搞不成。当秦国知道没有人帮你的时候,再来打你,你是谈也谈不成,打也打不赢,这就是虞卿的看法,非常有远见。但是关键问题,你作为臣子提的意见要领导拍板,赵孝成王怎么样?不采纳,所以赵孝成王和赵惠文王相比,又差了一截。所以我们看从赵武灵王,到赵惠文王,到赵孝成王,赵国的国君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赵孝成王连识人之明都没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反间计起了作用。赵孝成王本来对廉颇就不满意,而且又听说廉颇要投降了,就下令,易将。把廉颇撤了,把秦国扬言最害怕的,赵奢的儿子赵括派去代替廉颇。这个赵括可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和一个典故密不可分,就是纸上谈兵。

秦国得知赵国换了主将,秦国也立即换主将,把原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