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万。秦国统一一共杀了100多万,白起一个人杀了90多万。昭襄王连续不断用兵,基本上摧垮了六国的主力军,为最后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昭襄王时期,如果听了白起的话,就有可能把赵国灭了,拖延了几个月,邯郸之战没有打赢,这个我们讲过。所以昭襄王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五位,秦孝文王,这个就不好说了,在位三天就死了,既无功,也无过,姑且也称之为明君。

第六位,庄襄王,就是异人,在位也只有三年,时间很短,但是庄襄王干了两件大事,重用吕不韦,建立东郡。东郡非常重要,是连接齐国,切断了六国南北合纵的通道,这是一大贡献。再一个,利用赵国和燕国的矛盾,占领赵国37座城池,进一步削弱赵国。所以他在位虽然只有三年,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七位,赢政,他的历史使命是不失时机的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所以赢政即位以后,很快就定下来发动统一战争,并且用十年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在整个过程中,秦国的七代国君没有一位犯过大的错误,七代国君,都有强烈的使命感,都完成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这是很不简单的。这七位国君不是有意挑的,是根据秦国的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比如说昭襄王,他是秦武王的兄弟,是太后和魏冉两个人联手推上来的,他当时正在秦国作人质,对他来说,完全是偶然的当上国君。他特别能活,做了56年,大儿子在国外作人质熬死了,次子安国君继位。安国君继位纯属偶然,因为哥哥死了,继位三天又死了,然后才是异人,也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即位也是偶然,如果不是吕不韦包装,他连安国君的嫡子都当不上。七代国君,很多是偶然的继位,但是所有偶然当上国君的人,没有一个是昏主。西汉初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叫贾谊,写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非常有名。《过秦论》上篇,贾谊有一句名言,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继承了前面六代国君的功业,到他这里,七代国君连续不断的努力,最终统一天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代代明君,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第二点,代代用才。七代国君都重用人才,这人才还不是一般的人才。秦孝公用卫人商鞅,秦武王用甘茂,甘茂是楚国人,昭襄王用范睢,魏国人,孝文王短命,不说了,庄襄王用卫国人吕不韦。卫国虽然小,很早就被灭了,但是出了两个顶尖人才,商鞅和吕不韦。赢政重用楚国人李斯。你看看,七代国君用的都是当时顶级的人才,太了不起了,代代明君,代代用才,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形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

[画外音]六国的人才,国土远大于秦国,但是六国最终被秦国吞并。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面,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的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秦统一天下的偶然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六国犯错误,第二,秦国的偶然性。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犯错误,等于帮了秦国的忙。六国犯的错误,第一,三家分晋,我们专门用一集讲过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和秦统一天下的关系太密切了。晋国是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分出来的韩赵魏都很了得,如果韩赵魏合成一国,挡在秦国的中间,秦国就不可能兵出函谷关,也不可能统一天下,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晋。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个诸侯,这一分给秦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三家分晋,三家分秦,秦能统一天下吗?但是历史非常奇特,当秦国苦苦挣扎,觉得兵出函谷关出不成的时候,晋国一分为三,这叫天助秦国。三家分晋的受益者不是韩赵魏,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国。第二,赵国盛衰,三家分晋,秦国占了大便宜,但是韩赵魏三家中间,又出来一个赵国,特别强大,特别是赵武灵王,甚至想灭掉秦国。赵国的军事力量当时非常强大,但是赵武灵王先明后暗,竟然想让长子做代王,让幼子做赵王,把赵国一分为二,结果导致沙丘政变,自己被饿死了。这样一个国君,没有出现在秦国,出现在赵国。紧接着,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不信任廉颇,用了赵括,导致长平之战失败,45万大军被杀。亡国之君赵王迁也中了反间计,杀了李牧。三个国君,犯了多少错误,帮了秦国的大忙。再说韩国,韩国的悲剧在于韩非生的太晚,要是早一点出生,韩非比商鞅厉害多了,韩非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集大成者,如果韩非早出世几十年,如果韩王重用韩非,让韩国强大起来,光一个韩国,就把秦国封死了。历史曾经眷顾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