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1/4页)

'画外音' 据统计,《史记》中汉朝人总结秦朝教训的有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实行暴政就有六十七次,所以汉儒普遍认为秦始皇不施仁义,最终导致民心尽失。可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对于种种弊端,秦始皇的大臣们看不出来吗?所以贾谊在《过秦论》中明确指出,大臣失语也是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臣们集体失语了呢?大臣们失语与秦朝速亡究竟有怎么样的关系呢?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最后一点,关于大臣的失语。大臣们的集体失语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贾谊这一点讲得非常准确。我们为什么要说大臣们的失语呢?因为我觉得秦始皇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创立了皇帝制度,这样一种政治制度创立以后,它有没有生命力,看什么呢?看这个制度本身它有没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如果说它是比较完善的,就一定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自我修复能力就是决定当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这个制度可以纠正它。在皇帝制度之下来纠正帝国败政的途径有哪几种呢?第一,皇帝罪己,皇帝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这可以挽救一个王朝的败政,比如像汉武帝就这样做了。第二,大臣劝谏,大臣们看见皇帝做错了,就向皇帝提出意见,皇帝改了,这也可以挽救一个王朝的败政。第三,易代易人,就是改朝换代把这个皇帝给换了。这个易代易人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难做到的了。大家知道,皇帝是典型的终身制,他都是到死才交权,没有说活着就交权的,这个很少。你觉得皇帝危害了这个国家,危害了这个制度,你要换皇帝,在中国古代换皇帝只有三种模式:死亡、政变、易代。死亡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不要期望一个昏君他会自然而然地死亡;他是个昏君,所以他死得快,没有那个事情,他该活多大就活多大,我们很难期盼这个昏君早一点死,没有这种可能性。第二是政变,在皇帝制度下发生政变有没有可能呢?有,但是极其困难。第三,就是易代,中国古代皇帝的易代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自下而上发动民变,我们称之为农民起义,把这个朝代推翻了,把皇帝换了,姓赢的换成了姓刘的,那就是汉代替代了秦代,这是一种。第二种,就是自上而下的凭借军事实力逼迫皇帝退位的,有没有这种情况呢?有很多,比如曹丕逼退了汉献帝,比如司马炎代理魏国,再比如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代替后周,都是依靠军事实力逼迫皇帝。我们看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政变和易代,都非常有危险,这是我们讲的成功的,没有成功的太多,我们就不讲了。所以皇帝换人,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在皇帝制度下,修正一个皇帝的错误,挽救一个帝国的命运,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臣劝谏,这个代价最小。在秦始皇这个时代,大臣们都患了集体失语症,大臣们都不吭声,不说话,没有人指出来秦始皇的错误。大臣失语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是一种灾难,因为我们不能要求这个皇帝时时处处、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完全正确,而皇帝又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所以大臣失语对于皇帝制度来说是个致命伤,那要等挽救的办法,就是大臣们敢于说话,而要大臣们动起来那是需要有条件的。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的本身就扼杀了大臣的发言权。因为他在设定这个政治制度的时候有一个预设,他建立了一个权力的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最下边是县一级,再往上是郡一级,再到中央的三公九卿,最后到皇帝,皇帝屹立于金字塔的塔尖上。这个制度建立的时候就规定了塔尖上的皇帝是不受任何力量约束的。所以任何制度在建立的时候,都不应该设立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统治者,谁的屁股摸不得?谁的都应当摸得。如果这个制度在建立的时候有一个人不受任何约束,这个人就会成为制度的破坏者。我们不妨把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和他所取代的周朝,还有商朝做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来,商、周、秦,这三个王朝不一样。比如说商朝,商朝的最高统治者叫王,商朝的王有一点和秦始皇不一样,商朝的王在实行每件事情之前,要举行一个占卜的仪式,他要向鬼神请示。商代非常盛行占卜,商王举行任何事情都要向鬼神请示,这在无形之中,商王就把自己的权力分了一大块给了鬼神,鬼神的神权就干预了商王的王权,换句话说,神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王权,所以商王就没有秦始皇那么大的权力。我们再看周,代商而起的是周,周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叫王,我们称之为周天子。周天子他并不直接管理老百姓,他是把他的国土分给天下很多诸侯,通过诸侯来统治卿大夫,卿大夫再统治百姓。这样一来,实际上周天子已经把他权力的很大一块分给了诸侯,诸侯再分给卿大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