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辗成肉酱。

二十九军不甘示弱,继之在河北固安一带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战演习。参加的部队有 三十七师、一三二师和若干特种部队,总兵力在5万人左右。宋哲元将军亲自奔赴庞各庄 现场指挥。随后,驻华北的东北军万福麟部,商震的三十二师及驻河南新乡的庞炳勋四 十军也都举行了较大规模的演习。回顾几年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直到19 33年长城抗战,从长城抗战到签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中国 方面从军事上,外交上步步失利。1935年下半年以后,首先是华北及全国民众的觉醒, 其标志就是“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中国政府逐步稳住阵脚,总结过去,开始做 积极的战争准备和外交上的反攻。

1935年夏天蒋介石在庐山接见秦德纯的时候已经表示中日两国全面开战在所难免。 所以国民政府的国防计划在如下方面也做了些准备:1。整编陆军。

2。整编和建立特种兵。

3。扩建空军。

4。改进军需生产。

5。国防工事构筑。

6。整修江防要塞。

7。实行征兵制。

8。普遍实行军训。

9。开发经济资源。

当时的中国陆军派系复杂,编制混乱,武器种类和制式不一,装备器材缺乏,官兵 大都行武出身,缺少精良的训练,从这一点看,比日军的军事素质相差甚远。1935年春 天,蒋介石命令设立陆军整理处,任命陈诚为处长,计划分期将全国陆军训练为教导师, 未编成教导师以前整编成整理师。因蒋预计中日大战将在1938年夏天开始,所以计划自 1936年至1938年每年整编20个师,3年完成整编60个师,以此作为国防骨干。另外,蒋介 石还下令建立轻炮兵30个团,重炮兵5个团,骑兵10个师,战车两个团,装甲汽车两个团, 高炮7个团,化学兵5个团,工兵3个团,通讯兵5个团,交通兵5个团,铁道兵1个团,铁 甲车5个大队。另外,将全国分为6个空军区,设立第三第一两个司令部,9个空军大队另 5个中队,4个运输队,建立260多个飞机场……

另外,这里要特别提到两点:一是蒋介石一向崇尚德国的整军布阵战术,再一个就 是预计大战爆发期限。德国式的整军布阵战术,也许在德国是成功的,不失为有价值的 战术方法,具体到中国是否可行?中国兵的军事素质差,派系复杂,相互间的协同必有 问题。另外,中国军队面对的是强敌日本,日方的重武器必然在步兵行动之前打击,而 中国方面还击能力不足,必然被打乱阵脚,打击士气。这种整军布阵战术的弱点其实在 长城抗战中已经体现得比较明显,而且在以后的抗战中也都大吃其亏。以后的每一次中 日两军大的交战中,日中伤亡人数的比例大多在1∶5——1∶10之间,即:死伤一个日方 战斗人员,中方要付出5个至10个战斗人员的沉重代价。当时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还没有被 人了解或是不愿接受。游击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 有运动战、麻雀战、地道战……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当时的军事状态。当然这些战 术必须基于民众和动员民众。后来这些战术使得日本人头疼,并且吃了苦头。1938年开 战的设想,未免有些呆板,致使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二十九军力图局部解决,而战 机一失再失,最后仓皇退出平津。

1936年连续发生成都事件和北海事件。中国外长张群和日本大使川樾茂因两事件而 引起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双方提出谈判的核心都不是事件的本身,长达三个月的谈判, 中国方面的目的是拖延时间,日本方面力图要求更高的筹码。英国报纸曾称中国不再 “吃耳光、赔笑脸”,谈判的中心内容仍是华北问题。

成都事件:1936年8月,日本政府决定恢复成都日本领事馆。按国际惯例,领事是商 务代表,只能设于通商口岸,成都不属商埠,而日本却坚持在此地设领。因此遭到成都 民众的强烈反对。但日方对此不加理会,依然派领事野村率随员入川。野村一行抵重庆 后,派随员深圳经工、渡边洗三郎、田中武支、濑户尚四人先行前往成都。8月21日,愤 怒的成都民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游行,与四名日本人发生了冲突,混乱中,渡 边与深圳先后被青年学生打死,田中、濑户受伤。

北海事件:成都事件几天以后,中野顺是以开药店为名潜伏于广西北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