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西,这规律难道我们不能掌握吗。后边又阐述了一下我们这两年来核工业和核武器进展的情况。报告提出,只要能够努力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争取1964年或1965年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是有可能的。这个报告送上去以后,薄一波同志后来见到我说,毛主席看了这个报告,说很好嘛!

作为二机部部长的秘书,刘正威跟随刘杰,陪同张爱萍一起到底下去做调查。刘正威说,出去的时间是1961年10月9日。那天一到飞机场,我估计是军委派的专机了,我看张爱萍同志穿着一身灰色的衣服,非常潇洒,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然后就陪他们出去了。出去以后先是从东到西,大约是从包头起,然后是登高原跨戈壁。他这么一段大概用了二十多天,二机部主要的厂矿都看过,我的感觉是他越走兴致越高。回来以后稍事休息,就在11月2日,他们到聂总那里作了汇报,这次汇报我没参加,是刘杰、刘西尧、张爱萍他们去汇报的。汇报以后,我那时正在办公室坐着,刘杰同志说你代张爱萍、刘西尧他们起草一个这一次行动的调查报告吧。当时刘杰倒没作更多的指示,因为沿途刘杰、刘西尧和张爱萍总长他们的讲话精神基本上我都了解了,对部里各个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他们出去的思路我也比较清楚,所以我就为他们起草了一个报告。给刘杰过目以后就送给张总长了。当时文件比较机密,我是坐车送到张爱萍同志家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4。锣鼓点越敲越紧了(4)

这之后,刘少奇主持会议,由罗瑞卿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原子弹研制情况。刘杰也参加了汇报。刘少奇说,1964年能爆炸很好,如努力了还不行,1965年也是好的。但不努力就不对了。当汇报到原子弹技术的复杂性和高度综合性,靠一个部门很难完成任务,需要全国各方面的配合,中央应有专门机构抓时,刘少奇提出:各方面的配合很重要,中央要搞个委员会,以加强这方面的领导,现在就搞,否则就耽误了。你们提出个方案和名单,报中央批准。刘少奇知道这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尖端工作,所以说话留有余地。

会议结束后,罗瑞卿向毛泽东和中央写了报告,其中没有提1965年这个后限,而突出说力争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并且,为了保证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提出了由周恩来总理任主任的15人中央专门委员会名单。毛泽东看了这份报告后,在第一页的空白边沿处批了15个字: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实际上,二机部的一切工作都是按1964年爆炸这个目标做的。刘正威说,罗瑞卿向中央的报告上,把最迟1965年爆炸这一句留有余地的话删掉了,只说定在1964年爆炸,这也是聂荣臻的意见。那么毛主席就批示了,很好,照办,这就成为一种决策了。刘杰回来传达时就老讲,锣鼓点越敲越紧了。设立中央专委会,历史证明它的作用的确太大了,周总理亲自挂帅,那可不一般啊。当时罗瑞卿也感觉到了,他的一些话也不是那么太灵了,不是老吵架嘛,所以,专委的成立非常及时。

中央专委除主任由总理周恩来担任外,还有7位副总理和7位部长级领导,即副总理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以及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等。专委会第一次开会时,决定设立一个专委办公室,由罗瑞卿兼办公室主任,赵尔陆兼常务副主任,张爱萍、刘杰、郑汉涛兼副主任。专委会下属办公室的几位成员是周恩来亲自和国防工办副主任赵尔陆选定的一些国防工业资深专家,分别是刘柏罗、许淦、赖坚、李光、宋良甫、怀国模、朱科、泉松春、高魁宽、汪祖辉,其中秘书长是郑汉涛,副秘书长是冶金部钢铁司司长刘柏罗。

刘柏罗和吴际霖一样,在延安时就造过手榴弹,现在有机会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程,极富戏剧性。刘柏罗说,那时候国际斗争挺麻烦的。我们正在北京开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钢铁标准会,好多国家都来参加,会上斗争挺尖锐。东欧有些国家对苏联很不满,我们也不好挑他这个东西,还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因为我是冶金工业部的钢铁司司长,所以由我来主持这个会。那天晚上刚开完会,还没吃饭呢,冶金部王鹤寿部长就通知我,让我到他家里去。去了一看,好多副部长都在这儿,吃饭中就讲了,说是中央、总理要调你到国防工办。那时候没说专委要抓一个很重要的国防工业,我也不知道什么事儿。只说你明天就得去,明天上午8点到赵尔陆那儿报到。他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