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2/4页)

政自恣,肆行贪暴,天下贡赋多入其家,省、台、院官多出其门下,而且还是个标准的“民族歧视者”。元代立国,本来就按征服的顺序把天下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实行民族不平等政策。这个伯颜还要更进一步,当时南方有民变,他就劝皇帝把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统统杀光。还好元顺帝还算正常,没听他的。他权势熏天,每次出巡都旌旗蔽日,侍从填满了街衢,而顺帝的车驾仪卫却少得可怜,弄得反而像他的跟班。顺帝对此自然心中不爽,便谋划对付他。最后在伯颜的侄子脱脱帮助下,终于把伯颜赶出了朝廷,后来伯颜死于贬途。

伯颜死了,他的侄子脱脱开始掌权。他倒不像他的伯父那样专横跋扈,是个很贤明的人,也很有才干,在位期间废除伯颜旧政,昭雪诸王冤狱,恢复科举,还主持修定了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一时被誉为“贤相”。但这些政策虽然受到了汉族士人的欢迎,却不免触犯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最后,脱脱被蒙古内部的反对势力弄得焦头烂额,只好罢相而去。后来,顺帝身边实在没有什么能干的人,才又把他找来收拾烂摊子。只是脱脱虽然才干过人,却无奈“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时元朝的统治已是积弊重重,回天乏力了。于是他为了解决当时的财政危机和黄河水患问题,便不得不使出自杀性政策来,这也就是那支小曲所唱的“开河、变钞祸根源”了。

为了应对顺帝时的财政匮乏,脱脱开始了对钞法的改革,加量印制“至正宝钞”,替代早已通行的“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即所谓的“钞买钞”。钞即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叫做“交子”,开始只是流行于民间,后来朝廷发现获利很大,就改为官营。但发行纸币是需要有保证金的,必须要以铜钱或银绢之类的为本,否则一张薄纸不值一文,无人敢用,也就流通不起来了。这一点,在政府运作正常的时候还能得到保证,所以纸币的流行也问题不大。但是,一旦政府财政出点状况,发生紧张,就都开始打这纸币本金的主意,觉得以皇帝大人的一纸命令,小民还有不敢遵从的,于是大肆加大纸币的发行量,做起“无本买卖”来。其奈皇帝大人的命令虽然厉害,可却拗不过市场规律,滥发纸币的结果就是纸币急速贬值,经济秩序完全破坏,最后整个财政崩溃了事。自北宋开始使用纸币以来,南宋和金朝的灭亡,都和滥发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大有关系。以脱脱的见识才干,再加上他还主修过宋金两朝的国史,不会不明白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但是迫于严峻的财政形势,也不得不采用这样饮鸩止渴的政策。至正十二年(1352年),印造至正钞一百九十万锭,至元钞十万锭。至正十五年(1355年),印造至正交钞多至六百万锭。京师用料钞十锭,不能换一斗粟,交钞散满人间,人民不愿使用,视如废纸,郡县贸易,甚至以物易物。元代钞法,至此大坏。

当时黄河决口已经有好几年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脱脱复相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议治河事宜,决定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黄河复归故道。其费用便从从发行的新钞中取来。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政府调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15万人,庐州等戍卒2万人供役。从四月间开工,到十一月完工,黄河恢复故道。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朝廷修黄河的经费经过那些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能够发到民工头上的已经少之又少,更何况还是不值一文的新钞。而且,为了赶工期,在短时间内发动了近20万民工,不惜加倍役使,使得民工死伤众多,哀号遍野,群情激愤。那时民间流行“白莲教”,由韩山童开创,宣扬弥勒佛降世就会给人间带来光明。所谓“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民工中也有不少白莲教徒。韩山童的弟子刘福通命他的教徒预先埋下了一个独眼的石人,民夫开河道时,掘出石人,背上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远近轰动了。工程完毕后,除了少部分还乡外,大多数民工都集结在刘福通之下,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因为他们头裹红巾,就被叫做“红巾军”。

红巾军首倡义帜,各地起义军也纷纷兴起。元朝政府手忙脚乱地派人镇压,无奈按下葫芦浮起瓢,才镇压下一处,别处又起来了。天下一时大乱。到了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领导的一支农民军攻下高邮,引起了元廷一阵恐慌。高邮是大运河的枢纽,被张士诚占领就意味着断绝了南北大运河的漕运,等于掐住了元政府的脖子。于是,这一年的九月,脱脱受诏总制诸王诸省军,一切政令,便宜从事,又调来西域、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