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从缅甸撤至滇西的远征军,经过整顿、补充和训练,于1943年4月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下辖第8、第20两个集团军和直属第8军,并得到了美械装备。1944年5月,远征军强渡怒江开始反攻,激战8个月,连克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重要城市,于1945年1月下旬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会师。

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克服了征途的险阻和日军的顽抗,终于取得了反攻作战的胜利。这次胜利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国援华物资的封锁,也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从而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种胜利,是由于中国远征军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正义而战,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士气和坚强斗志的结果。他们常处于泥泞崎岖的境地,强攻工事坚固的日本阵地,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当然,这种胜利也是同中国人民、印缅人民和爱国华侨的热情支持以及盟国的物资援助分不开的。在远征军反攻之前,盟国之间虽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但在共同对敌的作战部署和指挥方面,在部队的训练和装备方面,特别是在空军的协同作战方面,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这无疑是取得这次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唯一一次在国外与盟国军队联合作战并取得辉煌胜利的大规模的战略战役,但目前国外有关中国远征军的情况,只有零星的记载,散见于各种二战史研究的著述之中,至今尚无研究专著,就是港台目前也没有这方面系统研究的论著,从国内来看,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方兴未艾,已经成书的基本上是回忆文章,小说和报告文学之类,个别有关远征军在滇西或中国驻印军情况的小册子,其资料来源受限颇大,研究不深,多属于记述性和记实性的东西。因此,这部《中国远征军史》尚属国内外目前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在有关中国远征军研究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

1992年8月于重庆师院

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亚太局势

第一节西方各主要国家的远东战略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暂时休战的结束。此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的斗争遂成为对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威胁。因此,根据世界局势的变化,西方各主要国家,都对自己的远东战略进行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的发展。

一英国的远东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帝国得到进一步扩大,同时也把它推上衰落的历史进程。从此,英帝国“扩张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进一步获得领土已告终结'注:伍德科克:《谁消灭了英帝国》(GeorgeWaodcock,WhokilledBritishEmpire)伦敦,1974年版第242-233页。'。”维护既得利益成为英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目标。在这种全球战略中,英国的远东战略就是要维护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远东现状,以保护英国的利益。

“九·一八”事变前后,英国的经济危机达到高潮,财政大臣张伯伦警告政府,“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在财政上和经济上比军事上更不具备在远东进行一场大的战争的能力'注:克里斯托弗·索恩:《对外交政策的限制,西方,国际联盟与1931~1933年的远东危机》,麦克米伦公司,1933年版第267页。'。”首相麦克唐纳认为:“我们现在陷入了可怕的困境,除此之外,我们什么也不能考虑'注:巴特莱等:《1919~1939年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二辑第九卷,伦敦1965年版,第238页。'。”英国内阁研究远东局势,得出:“如果爆发大的战争,海军将无力完成其任务'注:伦敦,英国文献局:《英国外交部档案》,编号371F7596/1391。'”的结论。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范西塔特尖锐地指出,战争将意味着“我们在远东的贸易和影响将要消失……香港和新加坡将要失去'注:路易斯:《英国远东战略1919~1939》牛津大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239页。'。”因此,英国在解决远东问题过程中,始终坚持避战求和,姑息日本侵略者的具有绥靖色彩的政策。1931年11月,英内阁决定英国的远东政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