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在退却的新38师、第96师、第200师等混合部队约3000人,得装甲车十数辆、野炮10门,卡车约400辆。5月17日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指挥部队冲过细(包)-莫(高克)公路日军封锁线时身负重伤,5月26日在茅邦殉国。同年秋,国民政府为戴安澜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高度赞扬了他的英雄气概和壮丽事迹'注:挽诗,挽词,挽联均镌刻在安徽省芜湖市赫山公园戴安澜将军墓前。'。

毛泽东题赠挽诗: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熊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不违。

周思来的挽诗是: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朱德、彭德怀的挽联是:

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1956年10月,中共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5月10日-18日,日军在怒江以西急进扫荡,直接威胁云南,蒋介石因缅甸战线全面败退而面临保卫昆明的局面,于是派出第71军(3个师)、第54军(两个师)转用于云南西部,命其中第71军紧急派往怒江正面阻击日军。并于5月24日在拉孟、龙陵一带对日军进行反击。日军第56师团、第18师团主力集中怒江两岸,并依次击败龙陵、拉孟正面的中国军队,继而进入扫荡战。6月10日前后,怒江右岸地区全部陷入日军之手。

从5月中旬开始,中国远征军第5、第6、第66军(后两军的主力)脱离史迪威将军的指挥,渡过萨尔温江向中国退却。第5军和第66军的第38师沿伊洛瓦底江西北向印度败走。斯利姆中将指挥的英缅军主力,渡过钦敦江经英帕尔附近向印度退却。英缅军仅有几千幸存者勉强进入印度。而中国远征军则损失更为惨重。由于日军抢先占领密支那,史迪威想以该地作为最后抵抗据点的企图破产。远征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率新22师等部在滇缅边境人迹罕至的野人山区辗转两个月余,奉命入印,第96师经孟拱、葡萄,翻越野高黎贡山归国。东线第6军各师经景东退入云南东里、佛海(今西双版纳一带)。远征军各部撤经之地都是高山密林,时值雨季,泥滑难行,加之蚁叮虫咬,给养不济,部队饥疲交困,疫病流行。八月初,各部先后集结于印空和滇西。据当时初步统计,由于指挥错乱,致各部队被杀伤、落伍、染病死亡的人数,比在战场上与日军战斗而死的多出数倍。仅以第5军为例。(见下图表)'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2卷,第38页。''cdhyy注:该注释有误。'

番号动员人数战斗死伤人数撤退死伤人数现有人数

第5军直属部队150001300370010000

200师900180032004000

新22师9000200040003000

96师9000220038003000

合计4200073001470020000

中国远征军入缅之初,动员的总人数达10万余人,而经过3、4个月之后,撤到印度和滇西的部队仅余4万余人,其损失之惨重,空前绝后。可以说,第一次缅甸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所做出的贡献之巨,在世界战史上相当罕见。

第二章中国远征军的组建及第一次缅甸会战

第三节缅甸会战失败的原因分析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在局部战役中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南进”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军有力的支援,创造了同古保卫战、仁安羌保卫战、东枝攻克战等出色的战例,使中、外、敌、友莫不表示钦佩和赞誉,其作用和影响在二战史上极其重大和深远。但是,远征军虽经浴血奋战,仍然未能挽回缅甸战局的颓势。最后,中英军队丧师失地,全缅溃退。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原因是极其复杂和多种的,史家们众说纷纭,即使参战的当事人也各执一说。总观全面,第一次缅甸会战的失败大致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一整个世界局势对缅甸战场的影响

1942年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为艰苦的一年。在西方,希特勒德国以欧洲大陆为基地,西攻英国,东击苏联,威胁美国。尤其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一只魔爪伸向大西洋,另一只脚踩在莫斯科的郊外,还有一条腿跨在非洲大陆,西方的局势更加严重;在东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