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页)

飞行师团全部约800架飞机协助作战。

作战准备:(1)中国陆军以15至20个精锐师分两路从滇西、滇南出击,主力放在西路,英美陆军以5至7个师的兵力及部分伞兵与中国驻印部队联合,以主力从印度出击,另遣一军从仰光登陆攻击日军。(2)英美联合海军以主力舰3至4艘、航空母舰6至8艘为骨干,配以大量潜水艇,准备确实控制孟加拉湾,掩护陆军在仰光登陆。(3)英美联合空军须有打败日本1个空军师团的能力。(4)美国以设法加强中印空运力量,尽先输送中国出击部队所要的装备及其他必要物资。(5)美国应迅速准备开设印缅边境的交通线。

作战指导:(1)英美联合空军先攻击敌空军根据地,夺取制空权,掩护陆海空作战。(2)英美联合海军先以有力的潜艇舰队截断中国海爪哇海敌之海上交通,然后以主力攻取安达曼群岛,挖制孟加拉湾,掩护陆军在仰光登陆。(3)中国陆军在盟国空军掩护下,主力由滇西,一部由滇南,向滇北之敌攻击。(4)中英美联合陆军以主力向斯威堡、曼德勒方向出击,另以一部在海军掩护下由仰光登陆攻击日军。

这个三国联合反攻缅甸方案大纲是蒋介石批准的史迪威反攻缅甸计划的深入和具体化,突出了三国协作,海陆空三军配合作战的要旨,体现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团结战斗的精神'注:国民政府军令部《中英美联合反攻缅甸方案大纲》,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41册。'。方案制定后,蒋介石曾同威尔基商谈此方案,并请转告罗斯福总统。

10月,罗斯福正式通知蒋介石,就他的三项要求做出答复。罗斯福同意从1943年起,将派出100架运输机,每月经驼峰空运5000吨物资。

另外还将向中国战区调拨265架作战飞机。罗斯福还对不能以美国战斗部队来支援中国、缅甸、印度战区表示遗憾。总的来看,罗斯福表现出积极的对华租借态度。罗斯福还告诉蒋介石,美国正在为中国成立一支美国空军,重新组建装备中国在印度的陆军参加反攻缅甸的战争而尽其所能。

自从缅甸战役失败后,通往中国的国际交通线被完全切断,一切战争所需重要物资,完全依靠从印度阿萨姆经喜马拉雅山到昆明的“驼峰”航线,由于飞行条件恶劣,使援华物资数量大大减少。罗斯福以前允诺给中国的465架轰炸机和运输机,到6月中旬,运交中国的只有5架。空运的物资,5月份只有80吨,6月份106吨,7月份73吨。'注:梁敬淳:《史迪威事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66页。'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维持中国作战的战略目标,收复缅甸,重新打通滇缅公路以增加对华援助。成为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考虑。因此10月10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力促其同意反攻缅甸。他指出,“必须重新占领缅甸以建立一条通往中国的可行的供应线,空中运输线将永远不能运给你我们希望你能得到的数量充足的装备。”“滇缅路的重开将为美国提供完成装备30个师计划的机会。'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档案》(TheKecofedoftheJointhcielsofstaff)第二卷第134页。'”蒋介石接受了罗斯福的建议,同意进行缅甸战役,但提出两个条件:一是美国至少要派陆军一个师和足够的空军部队提供有效的支援,一是英国必须以足够的海军控制孟加拉湾,以陆战队从仰光登陆。

史迪威反攻缅甸的计划被蒋介石批准后,他就积极争取美英两国政府的支持。10月17日、18日、19日三天,史迪威接连会见英国驻印度总司令阿奇博尔德·P·韦唯尔陆军元帅,协商反攻缅甸问题。但后者表示:任何缅甸的军事行动只应是最小规模的。'注:《史迪威在华使命》第226~227页。'在10月17日的日记里,史迪威写道:“他们(英国人)不想要中国人参与收复缅甸。”次日,史迪威又记下:“韦唯尔说得很明白,不欢迎中国人。”'注:西奥多·H·怀特整理编辑:《史迪威文件》(TheStilwell’sPapers)纽约威廉·斯隆公司1948年版第163页。'第三天,由于马歇尔的干预,韦唯尔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他同意以收复整个缅甸的“安纳吉姆”方案为制订盟国反攻方案的基础。

史迪威与韦唯尔初步商定:史迪威的任务是指挥中国驻兰姆伽的部队,沿胡康河谷地进入缅甸北部,攻克密支那,夺取密支那机场,与云南部队汇合。韦唯尔之所以同意史迪威的计划,是因为他相信,史迪威绝对不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