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小的情况下,终将曹仁击退,占领江陵。由此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大军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之便围城,但攻打了好几个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四是在东吴开拓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策和孙权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麾,帮助打下东吴的半壁江山。定江东、征庐江、征黄祖,他都是主要指挥者,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这里就不能不说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是被表现得出神入化的!且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激怒周瑜,诱其出兵抗曹。只身在周营,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指挥刘家军赤壁大战,指挥关羽等数面埋伏截击曹操,三气周瑜,巧夺荆州,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写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实,这都是子虚乌的的事!真实的历史: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除了出使东吴恳求孙权出兵救刘备外,并无其它建树,也没有被授予职务,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而已。出使东吴也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用“铜雀深宫锁二乔”来激怒周瑜,因为那时曹操的铜雀宫还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铜雀赋》中的二桥也非寓指江南二乔。孙权出兵也与诸葛亮关系不大,而是雄烈过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军事政治优势说服了孙权。而且,以当时诸葛亮微不足道的资历和地位,也没有机会去激怒在江东地位仅次于孙权的周瑜。赤壁大战全是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之功,与刘备、诸葛亮全无干系。诸葛亮也没有单独驻在周瑜营中与周瑜斗智,草船借箭、借东风。后来三气周瑜的事也是没有的事。刘备也未到东吴娶亲,而是东吴自将孙尚香送到公安。因为赤壁之战没有建树,诸葛亮只是在刘备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个军师中郎将,这是介于偏将军与校尉之间的军衔,远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工作是“调节粮税,以充军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或税务局长。在周瑜生前,诸葛亮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就是在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没有表现出多少军事才能。刘备定益州及夺汉中也非诸葛亮所指挥。六出祈山是无功而返,有些小胜仗被艺术性地夸大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政治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周瑜可渭光芒四射,与当时的诸葛亮相比,就象现在的周润发、梁朝伟这样的大明星比之于一个刚入影视圈只做些跑龙套活儿的小伙计。无论是资历、地位、才能、经验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才是历史的真实。但很显然,《三国演义》中,一切给弄反了,不仅神化了诸葛亮,而且要周瑜来陪衬诸葛亮,从而制造了一起大“冤案”:千百年来,人们所知的周瑜便是那个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总是比诸葛亮矮了一截的心胸狭窄的人,而诸葛亮便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文学力量的强大在此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其三,周瑜是一个无论外表还是内在品质都十分完美出众的人物。他不仅仪表非凡,风流倜傥,雄烈过人,才气横溢,而且为人又非常谦逊豁达、坦诚忠义、正直高尚,有十分出众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书上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著于庐江”,“雄烈过人”。他十多岁时,听说与他同年的孙策是少年英才,就亲自跋涉数百里,前往拜访,并与孙策结为兄弟,又邀孙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来住,将自已家一半房腾出给孙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气过人”。他的口才也十分出众,尤其阐述重要观点时,总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见解独到,气势生动,给人以雄姿英发的感觉。孙权评价周瑜之后的袭取荆州的东吴名将吕蒙时说“(吕蒙)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议英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与《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两个人。史载,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