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2/4页)

右的男子已飘然而入。此人身材高大,面容清瞿和善,头顶儒士冠,一付儒雅神态。周异赶紧起身对周瑜介绍:“这位是曹公谋士、朝庭尚书程昱!”又将周瑜介绍给程昱道:“犬子周瑜周公瑾!”

那程昱打量一下周瑜,然后对着周瑜弓身施礼,含笑道:“久闻公子大名!今日一见,胜似闻名!”

周瑜也还了礼。然后周异领程昱、周瑜到客厅里,双方分宾主坐下。寒喧后,程昱称奉曹公令,特来接周瑜入府叙谈,并为周瑜接风。原来,周异与程昱商议好,只待周瑜来,便要仆人去告知程昱,然后,接往曹府叙话。所以,周瑜刚到时,老仆人便去通报程昱了。程昱一面使人报给曹操,一面备了车马赶来。

周瑜少时曾景仰过曹操,视之为英雄,现在想既已至此,见见曹操,拜访一下这个少年时代心中的英雄,也无妨,便答应了。于是,出了门,上了程昱备好的马车,随程昱一同往曹操府上去了。

到了曹操的将军府时,曹操正坐在案后的太师椅上恭候着。他年约四十有余,个头不高,约七尺五寸,但很壮实。双目炯炯有神,放射出机警、睿智光芒。天庭饱满,好象蕴含着无穷机谋。笑时脸上就溢满自信、机智和随意轻佻,全无他这般地位的人所特有的威重。怒时则溢满诡诈与凶狠。他字孟德,沛国谯人。少时与袁绍等贵公子交好,一起放侠任荡,但机警及胆气远胜于袁绍诸人。二十岁时,举孝廉,被授以洛阳北部尉之职,后因得罪当朝权贵,迁顿丘令。黄巾起事时,拜骑都尉,征讨黄巾,立有战功,先后做了北海相、东郡太守。又得罪诸常侍和豪强,便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在城外筑房,秋夏读书、冬春射猎,过隐居生活。董卓进京后,曹操在陈留率先起兵讨伐,并传檄天下,与众刺史郡守一道组成联军讨伐董卓。后董卓西迁长安,讨董诸军各自为政,彼此兼并。曹操率军至兖州,自领兖州牧,击垮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并收编为青州军,自此势力大增。后为争夺土地与袁术、吕布、陶谦均有战事。建安元年秋八月,曹操奉帝潜诏,进驻洛阳,迎天子至许都。天子封他为大将军、武平候,自此,朝中大事,皆由曹操把持。不久前,为安抚袁绍,他将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领司空之职。

周瑜上前拜见曹操,曹操还礼,将周瑜延之上座,令府上婢女为周瑜、程昱上了茶,然后情不自禁地打量周瑜。目光里遮盖不住欣赏与好感。

在曹操打量周瑜时,周瑜也情不自禁地打量曹操。他在少年时便知此人,因其父周异为洛阳南部尉时,曹操为洛阳北部尉,两人共事。周瑜少时便听父亲说,曹操刚上任时,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置十根,有犯禁的,无论何人,都予棒杀。灵帝宠幸的黄门蹇硕叔父夜行,违了禁规。时蹇硕权倾一时,这曹操并不在乎,硬将其叔父棒杀。一时权贵恐慌,害怕祸已自身,就明升暗调,将曹操赶出京城,迁为顿丘令。这故事让少年周瑜对曹操钦佩不已,自此崇拜曹操。后来,董卓专权,曹操率先起义兵,占洛阳后,又自领三千兵西追董卓,也令周瑜钦佩。袁术私下欲立在冀州的汉室宗族刘焉为帝,并请曹操相助,曹操愤然拒之,称此为不义之举,怒道:“诸君北面,我自西向!”袁绍见曹操不响应,只得作罢。周瑜少年时一度要去投奔曹操。只是年岁太小,母亲阻挠,加之那时战乱,曹操势力尚弱,处于飘移之中。后来,遇上孙策,这一念头方才作罢。现在,对曹操,他已并无先前敬重之情,毕竟已非昔日的单纯少年了。重要的是,这些年,他也渐知曹操为人。尤其是孙策护父灵去了江东,他独在府中闭门读书习武那些日子,对天下大势及各路雄豪的势力、个性、为人均有过细致的了解与琢磨,对曹操,自然又有不少新的了解。在他看来,曹操固有雄才大略、胆识出众一面,但为人颇多自相矛盾之处:既智又诈,既自负,又多疑,既傲又卑,既善待天下人才,又对与已不合的人才置之死地;既体恤百姓,又嗜杀。在徐州与陶谦结怨,竟杀数十万人。既不惧强权、不乏忠勇侠气,又以“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对待他人。这都是周瑜所厌恶的。尽管如此,他对曹操仍是欣赏有加,仍以为曹操不失为当世之大英雄。兴屯田制;“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这都远非一般枭雄可以相提并论的。他最近还读到曹操的《蒿里行》,里面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单就这首诗,也是一般人做不出的。他并不以为曹操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逆不道的事。若曹操不把持朝政,天下不知有多少人把持,与其由他人把持,不如曹操把持。何况,天子虽聪慧仁厚,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