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赵兄有何妙策,让秦宗权如此忌惮?”

赵犨微笑了起来:“我哪有什么妙策,只不过分兵占据有利地势,秦宗权如果进攻陈州,必然首尾难以相继,而且很有可能被我趁机取了蔡州,所以他逡巡再三,不敢进兵而已。”

“那还请赵兄指教,汴州屡被秦宗权侵扰,应该如何排兵布阵才能阻止巢军。”

赵犨摇摇头说:“不是赵犨藏私不教将军,只是陈州汴州地势不同,陈州可扼守要害以防蔡贼,汴州却不可安于固守,而应该择机出击,或是以退为进。时时事事对策不同,方可胜得秦宗权。”朱温知道他所说不差,于是宾主尽欢,约定以后互通消息,互为救援,赵犨告辞回陈州而去。

想到以后有赵犨和自己互相呼应对付秦宗权,朱温的心里畅快了几分,但是想到赵犨最后的一番话,又不禁犯起了愁,独自一人在后院转来转去,拍破脑袋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突然想起张氏,这两天她快生产了,最近他忙于军务,也没有见她。张氏一贯机敏,说不定能帮他想想这问题,顺便也看看她身体怎么样了。想到这里,朱温朝后堂慢慢踱去。

张氏行动已是非常不便,此刻正躺在榻上,旁边的小桌子上放着一札纸张,张氏正在仔细翻阅,看朱温进来,勉力想要站起迎接。朱温连忙赶上几步止住,自己也在榻上坐下,看张氏手里的纸张,原来是城中官吏定期送来的报告。朱温一生戎马倥偬,军务上相当熟悉,但是对城市管理却一窍不通,张氏之父久经官场,张氏耳濡目染,这点要比他强得多,因此除了军事,其他很多行政事务大都先由张氏来处理。看到张氏挺着大肚子仍然在批阅报告,朱温感动得握住张氏的手:“夫人真是朱温的贤内助啊,朱温此生能与夫人相守,真是上天眷顾。”

张氏笑了一下,问:“听说陈州刺史来访,可是和夫君商量共拒蔡贼一事?”

“夫人真是神机妙算,赵犨此次来访,正是要联军抗击秦宗权。”朱温将赵犨刚才所说的话转述了一遍。听说外面已经以人为食,张氏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听到赵犨分析汴州地势时,她若有所思,等到朱温停下话头后,说道:“可惜将军身边没有什么好谋士可出谋划策,所有事情只能劳烦将军安排。”

一句话说动了朱温愁绪,他忍不住长叹一声说:“是啊,同州谢瞳本是良谋,可惜他坚决不愿离开同州外出,若是有他在我身边,这时自然能帮着筹划军务。现在我军中虽有从周彦章,但他们更擅长两军对战,对付秦宗权这种流寇,却非得有熟读兵书,深知战策之士不可。”

张氏笑了笑,摇晃手中的折子说:“将军,你看看这是谁的折子?”

朱温拿过来一看,原来是观察支使王发近期的一封折子。他看了两眼没看出什么异常来,于是眼含询问望向张氏。张氏在那一札书信中又翻出一封折子递给朱温。朱温一看是王发很久以前的折子,翻看了一下,立刻明白了张氏的意思。近期的那封折子,笔迹清奇,言语流利,更难得的是语言精要,浅显易懂。而那早期的折子,落笔僵直,文法晦涩,看半天也不知道要说什么。他将两份折子仔细比较了半天,抬头说:“想必这王发专门找一个人替他写折子了。”

张氏点头:“没错。我已经派人去打听了,给王发写折子的这人是他的同乡,前几个月自家乡来投奔王发。数月来在军中靠给人撰写书信为生,军士称他为敬秀才。我仔细看过他写来的折子,感觉此人胸中必有丘壑,虽现在屈尊人下,假若有机会一展所长,必然是孔明复生,诸葛在世。夫君如若不信,可招来以用兵之法问之。”

▲虹▲桥▲书▲吧▲BOOK。

第36节:后梁枭雄录(36)

朱温又仔细看了看敬秀才写的其他折子,也感觉此人落笔虽寥寥几语,但胸中似有百万雄兵,于是立刻招人传话王发,让他急速领敬秀才来见。过不多时,王发领着一个文士走了进来。施礼完毕,朱温打量敬秀才,见他身材消瘦,两眼炯炯有神,翩翩然姿态汪洋,站在那里不卑不亢,心里立刻有了好感,于是赐座问道:“先生是哪里人?”

敬秀才拱手谢坐:“小人祖居同州冯翊,本是唐神龙中平阳王晖之后,家父衮,曾任集州刺史。小人上京赶考三次没有成功,再加上黄巢叛乱,因此离家出外游历。”

朱温听他说是同州人,又想到他姓敬,蓦然想起一件事来,连忙追问道:“先生既是同州人,可认得谢瞳否?”敬秀才点头说:“自然认得,小人和他本是同门,向来相熟,谢瞳在将军府上当幕宾时,也曾写书信邀我同去,只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