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部分 (第2/4页)

来的骑兵将领,却去河洛掺和,有你这么糊涂的吗?

这一次,就很符合预期了。

河北,辽东,都是骑兵纵横来去的好地方。

不过,赵石还是摇头,只对他说了一句,“等等看吧,枢密使之位定下来,再谈其他。”

李刑有点不明白,这可是听了李之问那厮的话,才改了主意,但大帅的反应,可就不像李之问说的不太一样了。

他不敢问,就算他晋三品武职,与其他大将军并列,他也不敢在这位姑父面前有半点放肆。

因为赵石不但是他的姑父,还是他的恩师,对他又有简拔之恩,尤其重要的一点,在赵石麾下征战的将领,对大帅却都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

还是李金花轻轻推了赵石一把,赵石才琢磨了一下,把话说的更明白了一些。

第一,如果去上党,那就一定是河中宣抚副使,天然的接任河中宣抚使的人选,这非常不妥,至于怎么个不妥法,赵石没说。

实际上,他虽然已经有意召杜山虎回京,但让李刑到上党接任,他却想也不曾想过,资历不足不说,对谁也都没有好处。

第二,去大同,大同那里有张锋聚,种怀玉两个人在,没李刑的位置,连张钰,赵幽燕这样的老人儿,都压着呢,何况是李刑?

第三,他这里已经差不多有了决断,李刑等着便好,不须着急,而且,一定是个合适的位置。

赵石跟李刑说了不少,这完全是看在李金花的面子上,要不怎么说呢,女人的枕头风,是个男人你都躲不过。

李刑有这位姑姑在,其实没必要担心太多,这样一个优势,让他比张钰等人,总是能先走一步在前面。

李刑满意的走了,赵石这里也有点感叹世事无常,李家有了这么年轻的一位大将军,没有意外的话,又能风光上差不多二十年了。

他却是自动将自己过滤了出来,实际上,李氏一族虽说算是败在他这位女婿身上,但也正因为有他在,李氏才能安稳这么长时间,而且还有复起的希望。

李刑走后,第二日,宫中又传赵石入宫见驾。

赵石有点摸不着头脑,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宫中传召晋国公入宫见驾,太正常不过,多杀国朝大事,都可能成为主题。

不过这次入宫,显然事情不小。

因为乾元殿中,不但同门下平章事周仿在,还有两位新晋的参知政事,还有皇帝陛下身边的近臣沈鹤,两位枢密副使,兵部尚书成峦。

这些人,除了负责记录的沈鹤之外,每一个都可以说是朝中重臣。

除了早朝的时候相聚在一起之外,上一次在乾元殿中聚的这么齐整,还是在成武五年定下伐夏战略的时候。

当然,那会要比这隆重的多,人也不太一样,比如同门下平章事的位子上还坐着李圃,枢密使是汪道存,兵部尚书的李承乾。

而现在,职位还是那些,人事上却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赵石来到,见过皇帝陛下之后,又跟众人见礼已毕。

赵石也稍有忐忑,没什么消息传出去,不代表没大事发生,不然的话,这满殿群臣加在一起,差不多也能左右天下大局了。

不过很快,赵石便注意到了站在阶下的另外一位,一身白衣,虽然离着群臣老远,差不多缩在个角落里,但还是挺显眼。

一直低着头,看不清长什么模样,但赵石眼神不错,记性也好。

这位偶一抬头,就被他瞄了个正着,一看那双阴沉中带着点歹毒之意的眸子,赵石嘴角一翘,原来是他回来了。(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殿议

李之问。

河东太原府人氏,算是金国降臣。

降秦之后,曾在河东宣抚使府入幕,后随大将军赵石北征草原,任随军书记。

当鞑靼乃蛮诸部归附,大军回转之际,此人自请留在草原,此后数载,游历北方草原诸部,足迹几乎遍布漠南漠北各处。

大秦成武七年春,随木华黎讨伐不亦鲁黑汗部。

大秦成武七年动,此人终于来到了大秦京师长安……

传奇的人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毫无疑问,赵石很欣赏这个人。

不论此人才干品性如何,这人的韧性,毅力,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儿,都让人不得不心生佩服之意。

看到这个人出现在乾元殿中,那么皇帝陛下此次召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