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部分 (第2/4页)

其中不乏内衙的密碟,整个府邸可谓是千疮百孔,好像谁都能在府中安插些自己人,也许还有人在暗中偷笑,别看大将军赵柱国在外间领着前军万马,纵横来去,无有敌手,但在治家的本事上,可就差的远了。

但这些空子,难道真以为他不清楚吗?若真这么以为,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有了这些眼线,才能让人放心,也因为有了这些眼线,府中事端反而少了许多,府中的安宁也有了保证。

而如今嘛,即便没有这许多事故,封侯之后,他也打算清理一番了的,因为封侯之后,没有人再能轻易动的了他,即便是当今陛下,若是硬来,也小心崩了自己的牙口。

何况照如今的情形,长安风波将起,若任这些人留在府中,反而成了祸害,自然要尽早除去为佳,打草惊蛇,光一个许节的人头怎么够?加上这些人,估摸着也就差不多了。

他也没跟南十八等人商议,在根子上,这些人都是些文人,不够狠辣,不够决断,总是顾忌良多,商量的结果,往往就是一个等字,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会后悔,为什么当初不这样,当初不那样,却都是晚了的。

而赵石,经历了多少战阵杀伐,也许在猜测人心上或是对朝堂局势的理解上不如他们透彻清醒,但他最不缺的就是果断和胆魄,不是有那么句老话吗,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这么个意思了,而将军们独断专行,往往成为国家祸乱,也正是根源于此。

在河中时,他已经做了安排,但回到京师所见所闻,却不得不更改初衷,要不怎么说呢,时势造英雄,有些时候,一些小小的变故就足以更改历史,而这一改,惊涛骇浪也便随之而来……

(月票,三更到,先休息一下,晚上还有,能有几更,阿草不知道,但总归会有的,请大家支持阿草……)

第十卷 天下兴亡谁人晓第八百零五章 种氏(四更)

晚间,赵石带了两个亲卫,往长安种府而去。

种府离的可是不近,赵石并不心急,带人骑马慢行,虽已到日暮时分,长安城中炊烟渺渺,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晚饭,但街上的行人却还是不少,一些酒楼茶肆之间,也能看到高朋满座,呼喝戏耍,比之两年前的长安却又繁华了一些。

赵石很少带人出来游荡于街市,前些年庶务繁忙,多数不在京师,就算在,也无心浏览长安盛景,到还是当年初入长安时在长安城墙上观览长安全景留下的印象最深。

这许多年过去,长安城里有些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酒是哪里的最香,景致是哪里最让人赏心悦目,哪里的园林闻名天下等等等等,他多数都不晓得。

长安城在他心目中,还只是个名字,有多具体的印象,说不好,估计非要说的话,也只能说长安这个地方,就像是地狱的门口,一不小心,就能活吞了你的。

这种阴森恐怖的印象,估摸着天下间,也就他一个人有,于文人来说,长安城承载了太多太多值得追思欣赏的东西,真的不好一一述之,对于武人来说,说起长安,也总会提到大唐极盛之时,那令人向往的凌烟阁众将,所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那简直就是武人们一生的追求梦想所在。

文人骚客,武将勋臣,初来长安,估计都会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态。且会去各处凭吊先贤,顺便激励自己的意志。澎湃自己的野心,惟独这位赵大将军,对于长安城的印象极度恶劣,不得不说,这很无奈,与其人心性也有着莫大的干系。

而在这个昏黄时候,炊烟飘渺的街头,迎着淡淡的春风。赵石终于稍微感受到了来自长安古城的一点真实,不过他一提马缰,立即便加快了速度,过多的感触,总让人心志软弱,而眼前这些在红尘中挣扎的身影,于他来说。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留意也是无用。

来到种府时,天色已经昏暗。

赵石甩鞍下马,年轻的侍卫,赶紧落地,上前接过马缰绳。赵石站立不动,自有人上到前去,拍门问询。

种府未必有如今的定军侯府大,但门口两个颇有些斑驳的石狮子,高大宽阔的朱漆大门。连绵不绝的屋宇,还是显示出百年勋贵家族的威严和气势。

当然。这里不是他第一次来了,记得最清晰的那一次,就是与种家结亲的那一次了,给他的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种家的人极多,从不入品的各部衙丁,到位居三品的封疆大吏,从下到上,几乎人人身上都有官职,簪缨世家一说,实非幸至。

百多年的经营,就算落魄,也不是那些小门小户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