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部分 (第2/4页)

峰聚,都没能回去奔丧……

丧讯传到京师,朝廷颁下恩旨,晋张祖,宁西侯,太子少保,准张祖长子承其爵号。谥号忠毅,并荫张氏子三人等等,比之当年大将军折木清去后也是不差半分,可谓极尽哀荣……

如果说这个坏消息早有预料的话,剩下的两个,就不好说了。

第二个,大将军韩炜在成武六年也没了。

这位大秦硕果仅存的老将,河内韩氏的顶梁柱,有着独臂将军之称的大将军,在成武六年五月间。逝于河内,享年八十有六。

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六岁上亡逝,绝对算得上是高寿了。

说起来,这位当年的河中王,一生所经战事并不多,只早年间曾在西北镇军中任职,当年四十万秦军伐夏,韩炜率三千河中在大军溃败时,拼死为大军断后,三千河中子弟,只四十三人随其突出重围,回到大秦。

血战千里,忠勇无双,这是当年的大秦皇帝陛下对其人的评价,而一战之下,也铸就了他一世之英名。

之后虽再未经战阵,但提起这位河中老将来,人们却都要赞上一句,勇冠三军,忠勇无人可及。

这样一位老将的亡故,若是换在平日,也许会引起大秦一些振动,但谁都知道当年的勇毅伯老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便要驾鹤西游,还都有些心理准备。

但这个时候,中原之战已然开始,大将军张祖先亡于前,河内又送来丧表,那感觉可就糟糕透顶了。

就算不信鬼神之说的人,也要在心里嘀咕上一阵儿,这是怎么了,东边战事才刚刚开始,大秦便接连丧了两位大将军……其实,这两道丧讯,为刚刚开始的中原战事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朝廷自然不免焦头烂额,而前方将士听闻这样两个消息,难免也要影响军心士气。

消息想瞒都瞒不住,韩家世代镇守河内,如今子弟也都开枝散叶,韩炜的亡故,也定然是瞒不住人的。

朝廷这里措手不及之下,只能手忙脚乱的颁下恩旨,对张韩两家极尽优容,为了淡化两位大将军亡故给前方将士带来的影响,只能尽力彰显两位大将军的丰功伟绩……

成武五年,尽显大秦强盛,在这一年,大秦灭亡了世仇西夏,也是成武皇帝登基之后,大秦最辉煌的一年。

但到了成武六年,好像大秦的好运气就没了,接二连三的挨了几棒。

听了这么两个坏消息,对于接下来的事情,其实赵石已经有了预感。

所以,在听到第三个坏消息的时候,也就没了太多的反应,张培贤受挫于开封城下,损兵折将而还。

当然,这个过程可是不太简单,和赵石之前的预料有相同的地方,但却也有着更多的意外发生……

大秦成武六年四月中,河中宣抚使,大将军杜山虎率先从临汾起兵,挥兵十余万,出双峰口,进入上党。

这是早已计划好了的事情,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如今的上党,与其说还是在金国治下,到不如说被大大小小数十股义军控制着,可以说,这里已然换了个天地。

匪盗蜂起,烽烟遍地,乱的跟蚂蚁窝相仿。

所谓的义军,多数头领皆是打家劫舍的班头,伤人放火的行家,打着什么替天行道的旗号,杀官造反,各据一地,相互厮杀,争夺地盘,粮食,人口等等等等。

这是一处已经失去了控制的地方,也再没有什么官府,曾经的金人官吏们,降的降死的死,逃的逃,剩下这处烂摊子,被义军们争来夺去,今天你来打我,明白我去抢你,差点人脑子杀出狗脑子来。

这些义军说的再是好听,对于上党来说,也都好像蝗虫一般,所过之处,强拉丁壮,屠村灭镇,恶事做起来,绝对不比女真人差了半点。

说的好听一点,他们打破了旧有统治阶级的桎梏,开始实现财富再分配云云,而照事实说话,他们对整个社会架构,造成了最为严重的破坏,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者,比比皆是。

当秦军进入上党之后,见到的就是这么一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地狱浮生图。

不过这并不能改变秦军的既定战略目标,而作为大军主帅的杜山虎,对这里的景象,也早有预料,他镇守河中多年,上党的探报无日或绝,胸中也早已有了定记。

所谓乱世用重典,他也正是这么做的。

养精蓄锐多年,进入上党的秦军,立即分成三部,横扫过上党。

三路大军,几乎长驱直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