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页)

巴菲特选股的第三条戒律是:不懂不选。

我们对身边的一些女孩非常熟悉,却并不代表我们对她们十分了解,能不能成为终身伴侣,还要多方面深入了解。只是熟悉是不够的,你还要多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女孩的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一些上市公司非常熟悉,但并代表对这些公司十分了解。值不值得投资,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巴菲特从小到大,喝了52年可口可乐,在经过详细分析、确定有把握之后,才决定大规模投资。只是熟悉是不够的,你还要多了解,这样你才能真正懂得公司的业务和财务,从而能够确定公司股票的价值。对于你不懂的公司,坚决不要选,哪怕这家公司股票再赚钱,这并不是你有把握赚到的钱。

巴菲特正是坚持不懂不选的戒律,才避开了1999年网络股泡沫引起的股市暴跌。

我们很多人喜欢用*的广告表示自己的自信:“我能。”而巴菲特在选股时,经常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不能。”

在1998年股市正处于对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的狂热中,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些股东问巴菲特,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

巴菲特回答说:“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的公司,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这个国家分析这类企业的优秀专家,第100位、第1 000位、第10 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①

巴菲特的这种观点得到了查理·芒格的响应。他说:“我们没有涉及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及这个领域的能力。我们买进低价传统行业股票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而其他股票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游戏,而不在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第四章 知己知彼(12)

巴菲特并不因为自己不懂很多行业而沮丧,他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只投资那些自己真正懂的公司。“我们应该再次说明,缺乏对科技的洞察力丝毫不会使我们感到沮丧。对于许许多多行业,我和查理并没有特别的资本分配技巧。举个例子,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我们就一筹莫展。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能力圈之内并运作良好,而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而绝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是会有机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②

巴菲特的原则是不懂不选。对一个公司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的懂呢?

巴菲特要收购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过来与巴菲特进行交谈,巴菲特问了一些问题,让这个总经理大吃一惊:巴菲特比我对自己的公司还要了解。

有一次巴菲特在参加会议时,遇到一个保险行业的专家,他在业内相当有名气,是个权威。这位专家对巴菲特发表了一通他对保险行业的看法。巴菲特听了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位专家一听,说:“我再也不在巴菲特先生面前高谈阔论了,他比我对保险行业的了解深刻得多。”他后来才明白,巴菲特管理着好几家保险公司,有着比他更多的实际经验。

巴菲特在分析公司追求的目标时,会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了解上市公司。

“我会让自己沉浸于想象之中:如果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持有的唯一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将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谈话。我会从这些谈话中发现,我这家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如果你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你可能会比管理层更深刻了解这家公司。”①

那么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