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2/4页)

的防御实施了

密集突击。

接着,盟军部队开始登陆。大海翻腾起伏,令人头晕眼花,寒风卷起 层层浪花,拍打在士兵身上。德军对盟军进攻前的大规模海上炮击和空中轰

炸已有所准备,他们觉得自己的混凝土防御工事异常坚固,完全可以抵挡得 住。他们料定,炮击和轰炸之后,盟军士兵将会奋力穿过碎浪,在最易遭到

攻击的部位踉跄上岸。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坦克居然会从海面上直接游过 来,也没有想到会从登陆艇上发出一排排密集、猛烈的炮弹和火箭,更没想

到会遇到向他们冲过来的那样一些装甲战车——它们一面引爆雷区中的地 雷,一面作抵近射击,摧毁炮兵阵地和防御据点。登陆部队在德军的大炮、

反坦克炮和机关枪还来不及开火还击时,就已迅速地登上了坚实的海滩。

在“犹他”地段,美第 4 师得利于其登陆滩头的位置:在科唐坦半岛 的背风处,该师的登陆艇所遇风浪不大,容易靠岸。此外,水位不是很高,

滩头障碍物清晰可见。进攻开始前,269 架中型轰炸机对德军的岸边防御工 事进行了精确的地毯式轰炸。

离岸 3000 码放下水的 26 辆水陆两用坦克,全部安全地漂浮着向岸边 前进。一小时内,爆破分队已为后续登陆艇扫清了道路。由于这些有利因素,

再加上面对的敌军较弱,第 4 师在夺取了桥头堡之后,遇到的障碍是沼泽地 和滩头缺乏出口,而不是敌人的顽抗。这天结束后,2.3 万人上了岸,并

开辟出供机动和增加兵力用的大片地域。

同一天夜里,“奥马哈”滩头的景象和形势却完全不一样。“奥马哈” 地段的海岸态势使它成为一个明显攻击点。德军在此重重设防,修建了许多

能扫射滩头的坚固支撑点和战壕,在所有可能的出口处都布上了大量地雷。 美国人是清楚地知道这种威胁的,但由于部队指挥官指挥不当,预见性不强,

使美国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波涛汹涌的海上,登陆艇在离岸 12 英里之 遥就下水了。结果,士兵们衣衫湿透,冷得发抖,挤在拥挤狭小的登陆艇中,

动弹不得,再加上晕船,弄得无精打采,根本没有精神去应付那极其紧张的 登陆作战。然而,事情还不止于此。在离岸 4 英里之遥下水的 29 辆水陆两

用坦克中,上岸的只有两辆。由于天空乌云密布,美第 8 航空队的轰炸机不 能像“犹他”滩头上空的轰炸机那样进行目视瞄准轰炸。虽然采用了导航飞

机和仪表轰炸,但几乎没有炸中登陆滩头及其防御设施,却把炸弹扔到了离 岸 3 英里远的内陆地区。这样,冲上滩头的步兵实际处于一种毫无防御手段

的状况,面对比他们预料的要强大得多的敌人,一筹莫展。这样,原来预想

的一次成功的进攻很快就变成了一场求生的搏斗。只是凭着官兵们拼死战斗 的坚决意志,这场求生的搏斗才慢慢转化为一个小小的胜利,其代价是 3000

人的伤亡。

在英、加军队前线,如果算得上是胜利的话,情况也大致差不多。在

“戈尔德”海滩登陆的第 50 师,虽然遇到了敌人顽固据点的激烈抵抗,还 是努力在当天下午将其 4 个旅都送上了岸,并向内陆推进到离巴约不远的地 方。

在“朱诺”滩头,加拿大人的登陆也并不顺利。那一天,他们的 306 艘登陆艇中有 90 艘受损。但对加拿大人来说,这里没有出现类似迪耶普的

情况。尽管由于打开通道迟缓而导致海滩上交通拥塞,但加拿大第 3 师在装 甲部队掩护下,终于取得了突破,并向前、向翼侧推进,直到该师的部分装

甲部队抵达了当天的部分目标,即卡昂至巴约公路上的布雷特维尔一洛格约 斯和卡尔皮克。

由于德军在指挥上陷于瘫痪状态,“斯沃德”滩头没有出现“奥马哈” 滩头那样的情况。英第 3 师虽曾在滩头上历尽艰辛,在展开时颇费周折,但

还是摧毁了几个坚固支撑点,沿着海岸前出到乌伊斯特勒昂,到午夜换下了 守卫运河大桥的空降部队。在南面,英军夺取了重要的佩里耶山脊和其他要

地、村庄,所有这一切都未曾遇到德军装甲部队的有力抵抗。当天晚上,英 第 3 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距卡昂不足 3 英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