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页)

成功与细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成功都是细节分解的过程,所有的成功都是细节的成功。所谓水到渠成,就是所有事情的完成都是细节完成后的累积过程。

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分工细致使每一个人做的事也变得很细。如果细节做到位了, 就是成功。

(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的采访整理) 问题11:《细节决定成败》一问世,便得到了全国读者的认可,位列各大书店销售排行榜,并获得“2004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社科类排行榜前十种书”、“2004年度颇具人缘图书”等殊荣。作为作者,您认为其畅销的原因何在呢?

答: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普遍觉得自己的干部、员工的工作作风不扎实。在中央提出要“求真务实”后,他们又缺乏相应的学习资料,于是就把这本书当成了学习参考资料。

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现在社会虚、浮、躁等现象严重,这本书能起到一定的纠正作用,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如葛洲坝集团杨总2004年3月在北京开人大会时看到这本书,认为“就像为葛洲坝集团写的”,立即打电话给办公室,吩咐集团买100本,发给中层干部。然后,又约我到葛洲坝为他们全集团的干部当面讲一讲。

可以说,我只是在合适的时间提出了合适的观点,仅此而已。

(根据《济南时报》的采访整理) 问题12: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身处的人文环境中似乎从来都不曾缺少“大智慧”。日常话语系统中的话语霸权,似乎也一直理所应当地被一些大而化之的理论或者概念把持。人们好像也习惯了用敬仰的目光注视着那些“大智慧”的化身们。而您却冷不丁地抛出《细节决定成败》这么一本观点鲜明且看似“叛逆”的书,竟然大行其道。除去您反弹琵琶,策划、创作、出版此书等人为因素之外,您觉得是什么成全了您?

答:我觉得,我的书之所以有人买,我的课之所以有人听,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我的观点刺中了中国人神经中的某些痛处。什么痛处呢?那就是,我们曾经因为忽视细节而不断地交学费。我在此前的研究中,以及近期到各地讲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一些大的企业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实力、很光鲜,但骨子里却因为管理上对一些细节的打磨不够,导致企业经营漏洞百出、危机四伏。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4)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细节的重要,并且开始有意识地总结过去因为细节的原因所带来的教训。我正是因为说出了这些管理者们想说又未曾说出的话,并且经过对这些感性的想法和碎片式的意识进行整理、盘点和梳理,最终上升为一种成体系的、对他们的管理实践有指导性作用的理论,才赢得了大家的认同,才会有《细节决定成败》一纸风行的盛况。

(根据《经济导报》的采访整理) 问题13:您的书出版之后,图书市场里立马出现了一大批“××决定成败”的书。有些书的封面和标题跟您的书几乎是一模一样,很有迷惑性。对于这种侵权行为,您准备起诉他们吗?

答:你说的是一种跟风现象,也是我们社会的痼疾之一。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人们创新意识的欠缺。因为创新需要很高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而对于别人的成功进行“克隆”,来得又快又轻松,还能牟取暴利,何乐而不为?

对于跟风者,我不想打官司,因为费时又费力,得不偿失。再说,有人跟风,也证明了书的成功。启功先生对别人模仿他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高价出售持同情和宽容的态度,我也是。

(根据《三峡商报》的采访整理)问题14:在您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十分畅销之际,我们也听到了一些相反的论调,比如有人说:“中国企业所犯的最大、最普遍的错误是战略错误,而更可怕的错误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一直在细节上找原因。”对此,您如何看待?

答:我强烈地感觉到,“细节”正被很多人“误读”。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细节”,一是战略问题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讨论的,那只是少数决策者的事;二是一个好的战略决策必须是在做好“细节”的情况下,通过周详的分析后才能做出的;三是即使有了一个好的战略,也必须在“细节”上很好地执行,战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更多的人的工作是细节上的执行。如果一个单位里每个人动不动就对战略指手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