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历时20年,平均一人75万英镑的投入;2003年美国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花费为300亿美元,占员工工资的5%,全美已有1200多家跨国公司开办了自己的管理学院。如认为自己企业培训是到位的,但员工还是屡屡违反流程,就应该归结于员工的凝聚力了,最终是企业文化的问题。总之,高层应通过制定和推行规则来规范企业的管理,日常管理也就是解决类型性的问题。

7�偶尔为之,做透一事,解剖麻雀,形成风格

企业老总当然也可以偶尔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用意在于解剖麻雀,深入了解全过程,更准确地总结出特点、制定出规则来。也通过抓透一件事形成一种令出必行、行之必果的管理风格,不给下属以浮在面上的印象。需要强调的是偶尔为之,过多地搞下去就会破坏公司授权的规则,挫伤下属的工作热情。

我曾亲自抓过员工迟到。员工迟到非大事,偶有出现,用不着大惊小怪。偶尔遇见一个迟到进厂的员工,他低着头斜着身子溜过去,我从不去责备,也不会呵斥他站住。一个人一辈子从不迟到一次怕是十分困难的事,所以用不着管它。但有两种迟到的情况总经理要亲自管:一是重要成员多次迟到,以至于你觉得他有点精神恍惚,心不在焉。比如总工、财务总监、营销副总、采购经理等,你得亲自去了解他个人或家庭出了什么问题没有,或工作有无重大失误,还是有离职之意;二是整个公司员工迟到成为流行病,连续3~5天迟到率都不低于3%,那就是大问题,说明人心涣散。

我那次遇上的就是第二种情况,太多人迟到,干部几乎每个人一周就有数次迟到。那是我赴任总经理前对企业暗访时知道的情况,于是,我通过以下步骤来治理公司普遍存在的员工迟到病。

第一步,首次开干部会,我说了八分钟的话:“从今天起,我是本公司的总经理,各位的工作该怎么做不要问我,我不懂,但我有追究各位工作失误的权力。企业员工总迟到是不正常的,目前我只抓这一件事。普通员工迟到我不管,我只管在座的各位,包括我一共八位。大家都不愿早早上班,说实话,我也不想。可以由八点上班改为十点上班,不会迟到了吧(有人插话说好),但晚上八点下班(有人插话说太晚了),我还没权力把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改为六小时,我们的效率也还达不到。从明天起,我只做一件事,管八个人的迟到问题。”

第二步,每天七点三十分我站在厂门口迎接员工上班。如另外七位干部中有八点后到的,我会与之对表,看看是不是他的表出了问题。没必要说人家不对,傻瓜都懂得迟到不对。

。 想看书来

二、管理是严肃的爱——规则胜于一切(6)

第三步,罚款?不,不罚款。每天下班前在厂门口的墙上贴一张公告,把八位干部上班时间列出来,迟到的用红色字。可能他不在乎钱,但他绝不会不要脸。

第四步,一周下来,按迟到次数的多少列一个单子,再次公布。迟到次数多的写在最上头,字号特别大,有一台手提电脑屏幕那么大。迟到次数少的字逐渐小一些。我让他的下属去看,只要他不在乎,我也无所谓。

我打算陪着大家玩一个月,每天早晨花半个小时监督,傍晚花半个小时贴榜。果然第九天起就再没有干部迟到了,员工自然也不敢迟到。

总经理做一件事,要做就做透,我的话叫“布置不等于完成”,做透了就会在企业形成一种风气。

8�人性化管理的点点滴滴

每次讲座或演讲结束,学员总要问:“你强调管理要严,严肃、严格、严酷,那如何实现人性化管理?”问得太好了。我说,在很多员工都是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具有更强的知识性、专业性,劳动形式往往包括阅读、思考、讨论、研究,员工的知识资本累积在自己的头脑里,因而就要求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人性化管理当然就越来越必要。然而,人性化管理不是放任、放纵、放肆,只有严格要求,培养出高尚的职业素质,员工才有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对员工真正的负责,才是当前中国企业最大的人性化。就像家长对子女,在小孩13岁前后,特别容易走错路,抓紧一些,要求严一些是必要的,随波逐流、听之任之反而害了子女、废了孩子。

人性化问题是个大题目,留给专家去谈,我在这里只说说我的一些做法,可能太鸡毛蒜皮,但我一直以为这些是人性化的一种实际操作方法,供各位读者评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