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3页)

战的过程中,朱鼎龙面对的不是日本鬼子,而是被我们称之为“父母官”的中国层层地方官员。当 120余万字的2800多篇日记终于结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另一种历史时,2002年12年27日,江苏省中级人民法院终于判决朱鼎龙胜诉了! 这个已经为之付出了整整八个年头的朱鼎龙,在“3·15晚会”上一直泪流满面地无声倾诉着这八年来不堪回首的苦难和艰辛。我相信,只要你不是一个冷血动物,只要你不是一个被抽干人性的怪物,所有面对朱鼎龙和他孩子的观众都不可能无动于衷的。当主持人王小丫的双眼禽满了泪水希望电视机前的观众为小朱逊捐款的时候,我像兔子一样冲向手机通过短信息向小朱逊捐了款。当天晚上,我长时间地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既然法院判朱鼎龙胜诉了,那么为什么过错者不赔偿?为什么所有诸如此类的事情最终都要让老百姓来捐款?那些折腾了朱鼎龙整整八年的人到哪里去了?你们为什么不站出来承担你们应有的责任?当电视画面上,小朱逊用手语表达着他那“我想听见声音”时,面对这样一个被摧残又被折腾的苦命孩子,泪水无法抑制地流向了我所有的脸庞……

扼杀生命的人才逻辑

陆家羲,这是一个当今社会几乎无人知晓的名字,可是这个名字在我心头已经存放了十多年了,他一直占据了我脑海中的重要一隅,不是因为他是个什么明星,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少财富,更不是因为他有令人仰慕的崇高地位,恰恰相反,他之所以长时间的让我无法忘怀,是因为他悲惨的命运,是因为他作为一个被世界认可却被中国鄙视的真正人才,是因为当这样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居然还欠着别人四百多元的外债……

陆家羲生前是内蒙古包头市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凭借着一种顽强的钻研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于1961年攻克了著名的“寇克曼女生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数学界的难题,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攻克这个数学难题。于是,满怀欣喜的陆家羲把他的论文寄给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以及中国数学界的权威杂志——《数学学报》和《数学通报》。在长时间的等待之后,陆家羲最终得到的回复是三个字:没价值。就在陆家羲这项成果被中国权威机构宣布为“没价值”之后的整整十年,也就是 1971年,两位意大利数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他们攻克了“寇克曼系列”!

沉重的打击,没有使陆家羲失去对数学高峰攀登的渴望,当“寇克曼系列”的研究成果最终落入意大利人之手之后,陆家羲又一次向世界数学界的另一个百年未解的难题“斯坦那系列”发起了进攻。1980年,陆家羲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并把论文稿寄到了北京。可是,石沉大海几乎是这些无名之辈的必然命运。好在陆家羲的这次命运因为苏州大学朱烈教授的努力而出现了转机,正是这位慧眼识英雄的朱教授,把陆家羲的论文转寄给了美国著名的《组合论》杂志。令陆家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在不到一个月之后,美国方面回了信,在信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教授门德尔松先生对陆家羲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如下的评价:“这是世界 20年来组合设计方面最重大的成果之一。”几乎就在一夜之间,这个被自己的祖国藐视并抛弃的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成了闻名于西方数学界的中国英雄。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却一无所知,而且更滑稽更荒唐的事情还没有完,请诸位接着看下去:就在陆家羲名振西方数学界后不久,有一次,中国的有关机构邀请多伦多大学的教授门德尔松先生来中国讲学并参加首届国际组合数学学术研讨会,接到邀请的门德而松仿佛一脸雾水:“请我去讲学?讲组合数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吗?”似乎是给这位门德而松教授一个面子,似乎是为自己苍白的容颜一个掩饰,无奈之下,陆家羲“博士”便成了这次研讨会的特邀代表。然而,在中国,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一个没有身份和头衔的无名之辈,想参加一个世界顶级水平的研讨会似乎是赖哈蟆想吃天鹅肉! 没有人相信衣帽不整的陆家羲真的会是去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没有机构会给陆家羲差旅费以鼓励祝贺他能参加这样一个高级别的研讨会。万般无奈之下,一生穷困潦倒的陆家羲只能借钱来到了大连出席会议。我不知道在会议期间陆家羲“博士”是如何向门德尔松教授来解释这一切的,我不知道门德尔松教授面对这位穷困潦倒的中国“博士”是如何感慨的,我只知道,就在这次会议结束后,匆忙赶回包头的陆家羲,因为长期的劳苦和精神煎熬,他栽倒在床上便睡着了,而且永远地睡着了,我们连让他享受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